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NASA最新觀測到的第三個來自太陽系外(星際空間)的彗星——3I/Atlas

 這段影片主要介紹了NASA最新觀測到的第三個來自太陽系外(星際空間)的彗星——3I/Atlas。以下是重點總結:


1. **背景介紹**  

   - 人類對宇宙空間的理解有限,太陽系外的星際空間寒冷且遙遠。  

   - 迄今只有兩個人造探測器(旅行者號)曾經穿越星際空間。  

   - 之前已知的唯二穿越星際空間,進入太陽系的物體分別是2017年的Oumuamua和2019年的Borisov。


2. **3I Atlas的發現與命名**  

   - 今年7月1日,由NASA資助的Atlas巡天望遠鏡首次發現3I Atlas,最初被命名為A11 PL3Z。  

   - 透過整理早期觀測資料後,天文學家確定其軌道為超拋物線型且極端偏心,證明其來自星際空間,因此命名為3I Atlas。  

   - 之後確認3I Atlas具有彗星的特徵,如彗髮(coma),因此又稱C/2025 N1。


3. **軌道和運動特徵**  

   - 3I Atlas將於今年10月30日近日點接近太陽,距離約1.4天文單位(約在火星軌道附近),但對地球安全無威脅,最近距離仍約1.6天文單位。  

   - 軌道偏心率約為6,屬極端超拋物線軌道,比之前兩個星際物體更極端。  

   - 速度達58公里/秒,為目前觀測到的最快星際彗星。


4. **物理特性與觀測**  

   - 直徑估計約10公里,比Oumuamua和Borisov都大許多。  

   - 亮度逐步增強,現為迄今最亮的星際物體。  

   - 具有模糊的彗髮和尾巴(尾巴長度約25000公里),尾巴較短且易被彗髮掩蓋。  

   - 自轉周期約29小時,亮度變化小,表示表面或構造較為均勻或旋轉特性較特殊。  

   - 表面顏色比太陽更紅,且比太陽系外緣的小行星稍紅。


5. **科學意義與未來研究**  

   - 3I Atlas是繼Oumuamua和Borisov後第三個觀測到的星際訪客,是難得的科學寶藏。  

   - 它的活動程度低於Borisov但不同於沒有彗髮的Oumuamua,其成分和起源仍待進一步研究。  

   - 觀測將幫助學者了解星際物體的性質、起源及太陽系以外物質的多樣性。  

   - 根據目前資料推估,星際物體在空間中的密度遠低於之前預估。  


6. **參與方式與展望**  

   - 3I Atlas將持續被全球天文台及業餘天文愛好者觀測,並定期在各大天文論壇更新最新資料和影像。  

   - 民眾可利用線上追蹤工具關注此彗星位置,即使沒有望遠鏡也能參與觀測活動。  

   - 對天文學家而言,這是一個珍貴的研究機會,期望從中獲得更多有關星際物體的秘密。


整體而言,這段影片詳細介紹了新發現的星際彗星3I Atlas,包括其發現過程、軌道分析、物理特性及科學重要性,並呼籲全球天文界持續關注與研究,期待揭示更多太陽系外星際物體的奧秘。



陶哲軒(Terence Tao)訪談,內容涵蓋他對多個數學及物理重大問題的見解、研究經驗、數學哲學、人工智慧對數學的影響,以及人生觀與數學教育等

這段Lex Fridman訪談中,受訪者是被譽為數學界神童、有「數學莫札特」之稱的世界頂尖數學家陶哲軒(Terence Tao)。訪談內容涵蓋他對多個數學及物理重大問題的見解、研究經驗、數學哲學、人工智慧對數學的影響,以及人生觀與數學教育等。


主要內容與重點整理如下:


1. **數學難題與研究歷程**  

   - 陶哲軒談及研究生時期關注的Kakeya問題,說明其在數學、美學與物理中的重要性。  

   - Navier-Stokes方程的存在與平滑問題是千禧年獎問題之一,他在此領域曾證明某種改造後方程的有限時間爆破,這顯示要證明原始問題正則性必須利用某些特殊的方程特性。  

   - 他對問題的理解受限於數學結構的批判與建構,善於以類比跨領域思考。  

   - 他闡述數學中「結構與隨機性」的二分法及逆定理如何幫助證明數論中諸如Szemerédi定理這類模式問題。


2. **數學與物理的關係與思維方式**  

   - 強調科學是觀察、模型、現實三者互動,數學專注於模型本身的推導。  

   - 對理論與實驗的重要性持均衡觀點。  

   - 談及愛因斯坦理論、廣義相對論及量子力學中的數學結構(如Hamiltonian)和對未來統一理論的信心。

   - 陶哲軒談及科學、數學與現實的關係時指出,我們無法直接接觸真實的現實(actual reality),人類只能透過觀察(observations)以及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來認識世界。這三者——真實、觀察和模型——技術上是彼此不同的,但隨著時間推進,它們可以相互靠近。數學則是關注模型本身,在模型的公設(axioms)之內嚴格推導其結論,探究模型的所有可能結果。科學則從自然界收集觀察資料,提出模型去解釋這些現象,兩者相互作用,不斷修正與完善對現實的理解。


他以天文學為例,說明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如何從「平坦地球」逐漸轉向「圓形且繞行太陽的地球」,甚至再到「宇宙膨脹且加速膨脹」的宇宙模型,過程中初始模型與觀察大相逕庭,需要舍棄直覺與既有觀念,才能逼近真實。在這過程中,科學和數學相輔相成,數學提供精確語言與邏輯架構,科學提供實驗與觀察檢驗。


此外,他談到「宇宙的壓縮」與「數學的普遍性(universality)」,隨著無數微觀相互作用,自然系統在宏觀層面呈現簡化且可預測的行為,例如中心極限定理解釋了為何鐘形曲線如此普遍出現。這種「不合理的數學效用」使人類得以用簡潔的數學公式和規律來描述現實世界,突顯數學與現實之間深刻且微妙的關聯。


最後,陶哲軒也提到物理學中理論與實驗的拉鋸,需要互相驅動向前推進;初期兩者往往分歧且距離甚遠,但最終二者會相互校正,收斂於對現實更接近的模型。這種從公設出發的嚴謹推論,以及基於觀察的經驗驗證,都是我們理解現實本質的核心過程。


總結來說,陶哲軒認為現實的本質是不直接可得的,人類對現實的認知是透過不斷建構、修正模型並用數學嚴謹推導其結果,再以科學的觀察去驗證、反覆逼近與理解真實世界的過程。這反映出人類認知上的限制及數學與科學作為工具,在探索宇宙本質上的重要角色。

3. **人工智慧與數學研究的結合**  

   - 解釋Lean形式化證明系統及他如何利用此工具組織與驗證龐大數學證明合作項目(如2200萬條抽象代數命題的覆蓋)。  

   - 人工智慧可作為輔助證明工具,雖然目前還存在大量錯誤與挑戰,但未來可望顯著降低形式化證明的工作量並促進跨人跨地協作。  

   - 對AI在數學提出新猜想、理解自然語言到形式語言的轉換能力持謹慎樂觀。

3-1. **電腦輔助證明與 Lean 系統**  

   - Lean 是一種程式語言和證明助理,設計初衷是讓數學家以接近自然數學論證的方式編寫形式化證明,並由電腦嚴謹檢驗正確性,避免人工證明中遺漏或錯誤。  

   - Tao 表示形式化證明的編寫費時約是傳統寫法的10倍,但有助於管理複雜的數學結構,如修改常數只需局部修正大部分自動通過。  

   - 在合作方面,Lean 允許多位數學家協同處理複雜證明,細分任務,並透過形式驗證保持各部分可靠,大幅加強信任度與效率。


3-2. **大型語言模型(LLM)與 Lean 的結合**  

   - Tao 提到,雖然目前大型語言模型無法完全取代人類數學家,但他們可用於優化 Lean 的證明過程,例如「補全」已知證明片段、搜尋已知數學引理。  

   - 這種輔助類似先進版的程式自動補全工具(如GitHub Copilot),能在約30%的情況下直接提供合適的證明步驟,節省大量時間。  

   - 不過目前 AI 在數學中還有不少失誤率,錯誤多且潛藏,需要人類密切監督。


3-3. **AI 在數學研究中的潛力與限制**  

   - Tao 認為 AI 可以協助進行大量例證計算與嘗試性探索,使純理論研究中更多帶有實驗性質的工作得以擴大規模。  

   - 他提到,有項涵蓋約2200萬個抽象代數命題的正式化專案即透過 Lean 與眾多合作者成功縮小未決問題,展現團隊結合電腦輔助的強大威力。  

   - 在生成新猜想方面,雖有初步成果,但 AI 尚未能自行產生具有高價值和準確性的重大數學猜想;目前還需人類的指導及判斷。  

   - Tao 也坦言,AI 並不具備數學家的「嗅覺」—察覺證明方向可行性的直覺,這是目前 AI 最大缺口。


3-4. **未來展望**  

   - Tao 預測在不久將來(約2026年),將出現人類和 AI 緊密合作完成的數學研究論文,AI 將能成為真正的研究助理,而非單純輔助工具。  

   - 他期待數學正式化及 AI 結合能帶來證明過程的革命,讓「用 Lean 正式化數學論文」成為自然且受歡迎的寫作方式。  

   - 這種轉變將改善審稿效率、減少錯誤並促進大型跨域合作,讓數學研究突破目前的發展瓶頸。


3-5. **數學與 AI 的互補性**  

   - Tao 認為,雖然 AI 在執行鑽研細節、推理驗證有初步幫助,但提出全新理論框架和深度洞察人類仍難被取代。  

   - AI 目前無法有效模擬人類探索過程中大量嘗試—包括犯錯及從失敗中反覆調整的能力,這是經驗積累和判斷力的問題。  

   - 數學研究中會“作弊”(cheat)並分解問題逐步攻堅的策略需要人類智慧與直覺,AI 尚未達此層次。

4. **對著名數學問題與個人思考**  

   - 深入談論質數體系(如孿生素數猜想、Goldbach猜想)、Riemann猜想的複雜與隨機本質,質數作為數論的基本原子但仍帶有深刻神秘感。  

   - 探討Collatz猜想的演算法本質及他對其部分統計性質的突破。  

   - 認為P=NP問題和黎曼猜想是極具挑戰性的問題,且現有工具難以完全解決。


5. **數學文化、合作與教學體驗**  

   - 他形容自己是狐狸型數學家,喜歡跨界連結多領域知識,也願意重證他人結果以增理解。  

   - 强調合作過程的溝通與妥協,分享他與Ben Green合作證明質數中存在任意長等差數列的故事。  

   - 強調數學家須承認錯誤,享受證明的優雅,並利用不同心智方式解題。  

   - 鼓勵學生培養多元思考路徑,利用現代數學資源拓展興趣。


6. **對人類認知與科學未來的觀點**  

   - 認為我們已有強大的集體智慧,未來AI與人類數學家協作將成新常態。  

   - 鼓勵多樣性思維與適應力,並期待年輕一代為科學帶來突破。  

   - 提及不斷增長的數學知識體系與良好設計的科學理論模型可大幅壓縮宇宙現象的描述。


7. **個人態度與生活哲學**  

   - 對名利保持謙卑,提及佩雷爾曼拒絕諾貝爾獎狀況。  

   - 分享自身解題策略-遇挫時短暫轉換主題,再回頭攻克。  

   - 肯定耐心和在失敗中持續探索的重要性。


總結來說,訪談展現陶哲軒對數學深邃的理解與人文關懷,探討頂尖數學研究的難度與美感,以及他對AI、數學合作、未來數學與人類認知的真知灼見;同時呈現他謙遜、務實又充滿好奇心的科學家風範。


 

Lex Fridman Podcast訪談David Heinemeier Hansson(DHH),Ruby on Rails的創建者及37signals(Basecamp、HEY等產品開發公司)共同創辦人

 這段對話是Lex Fridman Podcast訪談David Heinemeier Hansson(DHH),Ruby on Rails的創建者及37signals(Basecamp、HEY等產品開發公司)共同創辦人,內容涵蓋他的人生經歷、軟體開發哲學、開源軟體觀點、企業經營心得與賽車愛好等,以下是繁體中文重點摘要:


1. **程式設計學習歷程與語言偏好**  

   - DHH小時候受到Amiga 500啟發,但早期學程式反覆失敗,直到接觸90年代PHP才對程式有實感。  

   - Ruby語言以簡潔、易讀、具人性化設計吸引他,Ruby on Rails的誕生也源於此情境。  

   - 反對靜態型別系統,支持Ruby的動態型別與強大元編程(metaprogramming)能力,認為這對程式寫作美學與生產力重要。  

   - 推薦初學者入門學習Ruby、Rails及JavaScript,並視情況選擇Go語言。  

   - 對TypeScript抱持強烈反感,認為它增加語法複雜性且妨礙元編程。


2. **軟體開發哲學與工具觀**  

   - 極力追求程式編寫的「幸福感」(programmer happiness),不求最佳性能而優先美觀易讀及開發效率。  

   - 主張以約定優於設定(convention over configuration),減少設定負擔快速投入開發。  

   - 喜歡組合式、整合式「單體式」架構,反對團隊過度拆分與微服務架構的過早採用。  

   - 強調軟體設計必須是開放、彈性且可持續的結合產物,喜歡以物件導向為核心但不排斥部分函數式設計。  

   - 開發工具用Neovim與專用的鍵盤、滑鼠,注重開發環境的流暢與手感。


3. **開源軟體與社群角色**  

   - 開源軟體並非民主,而是依賴「仁慈的獨裁者」(benevolent dictator)模式維繫成功,作者有權決定方向並拒絕不合理要求。  

   - 重視個人對自身作品的主導權,視開源為「無償贈予」而非商業交易,質疑「開源募資」的可行性與正確心態。  

   - 對WordPress創辦人Matt Mullenweg與WP Engine的商業糾紛有評論,認為開源精神不應被破壞,且持續呼籲遵守開源授權精神。  

   - 強調理性、寬容與堅持原則的重要,願以自身經驗鼓勵開源作者以自我為主導進行創作。


4. **創業與經營哲學**  

   - 37signals(Basecamp)不接受風險投資、堅持小規模團隊運作、40小時工作週、低管理層介入,重視團隊成員專業度及溝通效率。  

   - 崇尚人生與事業平衡,認為家庭、愛人及人際關係是人生最高價值,且與工作流動(flow)缺一不可。  

   - 批判過度擴張及「獨角獸」病態追求,提倡穩健長期經營與小眾成功。  

   - 談到工作幸福感即在於連續性投入那份讓人忘我的工作狀態(flow),強調「靈感是易逝的」,鼓勵即時行動而非無限規劃。


5. **雲端基礎設施與自營伺服器**  

   - 37signals拋棄AWS雲端,回歸自購伺服器實體機架,成功節省數百萬美元費用。  

   - 強調擁有自主管理硬體的快感與獨立性,且現代硬體效能極佳,適合中型規模使用。  

   - 對AWS過度複雜、價格不透明表示不滿,同時欣賞AWS對行業的革新與推動。  

   - 對未來「家用自建伺服器」(home lab)的興起感到興奮,認為互聯網可更加分散與獨立。


6. **賽車熱愛與個人生平**  

   - 從未有車的童年到25歲取得駕照後逐步深入賽車,最終於著名耐力賽「24小時勒芒賽」LMP2組別競速獲勝。  

   - 體驗駕駛賽車的刺激、極限操控與流暢感,享受靠近失控邊緣的駕駛快感。  

   - 崇尚反覆練習賽道程序、數據分析與比賽策略,強調細膩的感覺與反應能力是頂尖賽車手特質。  

   - 最愛的跑車為Pagani Zonda HH,喜歡擁有適合公路開、質感細膩的超跑。  

   - 對賽車危險與速度有深刻體會,認為身體及心理上的流暢體驗與編程的精神流轉一脈相承。


7. **對未來與人生感悟**  

   - 對人類未來保持謹慎樂觀,接受不確定性與複雜性,呼籲謙遜面對未知。  

   - 強調家庭與人際關係是幸福根本,鼓勵享受過程而非焦躁於結果。  

   - 對AI的看法較保守,喜歡用AI輔助學習但堅持親自打字與實作保持能力。  

   - 鼓勵不斷探索自我真實喜好與效率平衡,珍惜靈感與當下行動。


整體而言,DHH是一位強調程式美學與生產力、高度追求個人主導、自我和諧生活的開發者與創業者。他不僅推崇Ruby語言與開發文化,也以自身經驗推廣可持續的小團隊經營與生活價值觀;他既是技術先驅,也是一位熱愛人生的賽車手,展現跨界的深度人文關懷與實踐智慧。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人工智慧教父:我試圖警告他們,但我們已經失控了!傑弗裡·辛頓

 以下是本次訪談的繁體中文總結:


受訪者是被譽為「人工智慧教父」的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他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與諾貝爾獎得主,主要推動神經網絡模擬大腦來實現智能的研究。他花了五十年推動這個方向,後來被谷歌收購技術並工作了十年。離開谷歌後,他開始公開警告人工智慧的風險,尤其是超智能AI可能會威脅人類存續。


訪談內容涵蓋以下重點:


1. **AI發展的歷史與理念**  

   他解釋了AI的兩大主流思路:基於符號邏輯的推理系統,與模擬人腦神經網絡的神經網絡方法。辛頓堅信後者,尤其是透過模仿大腦中神經元的連結強度調整實現學習與推理。這種方法最終證明更有前景。


2. **AI的風險**  

   辛頓強調兩類風險:短期的由人類錯用AI引起的風險(例如網絡攻擊、選舉操控、製造病毒、加劇社會分裂),以及長期的超智能AI可能獨立於人類存在甚至反控制人類的存在威脅。他認為後者是真實的風險,但極難預測。


3. **AI安全與監管**  

   他質疑現有監管措施的有效性,例如歐盟法律中不監管軍事用途的AI,且大國間競爭使得放慢AI發展幾乎不可能。他呼籲需要一種類似「世界政府」的國際協調管理,限制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首要目標的行為。


4. **AI對就業的影響**  

   AI特別是大型語言模型和自動化工具正在迅速取代大量重複性、知識性工作,導致大量失業的可能性極大。他建議普通人學習體力勞動技能(如水電工),因為在目前階段機器人在人類肢體操作方面還未完全普及。


5. **AI的智能與創造力**  

   AI以數位化、可複製性極強的特質,使其在知識與學習速度上遠超人類,更能發現人類未曾察覺的類比關係,有極大創造力。人類對自我意識和感受的浪漫想像,可能無法阻擋機器擁有類似的意識和情感反應。


6. **超智能AI未來的可能性**  

   辛頓認為未來20年內可能出現超智能AI,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且難以掌控的局面,既可能帶來巨大福祉,也可能導致人類滅絕。他強調目前必須投入巨大資源研究安全性,防止AI不受控制。


7. **個人情感與展望**  

   作為早期AI技術的開創者,他對加速AI發展感到既驕傲又憂心,特別對自己兒孫未來的就業與生活有很大擔憂。他也坦言,自己未能在家庭投入足夠時間為遺憾。


8. **對政治人物和普通民眾的建議**  

   他呼籲政界領袖推行嚴格監管和有負責任的資本主義,並建議民眾施壓政府,強化對大型科技公司在AI安全的監督。


總結而言,辛頓的訪談是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一次深刻剖析,既肯定其帶來的技術奇蹟,也嚴肅提醒潛在的社會安全和倫理問題,呼籲全球共同面對與解決AI帶來的挑戰。



「馬爾可夫鏈」理論

 這段影片講述關於「隨機性」和「機率」的數學故事,並從一百多年前俄羅斯數學家馬爾可夫(Andrey Markov)和內克拉索夫(Pavel Nekrasov)之間的數學爭論談起。當時內克拉索夫主張社會統計數據的收斂性代表決策是獨立的,進而支持人的自由意志存在;馬爾可夫則反駁說即使事件相互依賴,也能符合大數法則,並以分析普希金詩作的字母序列來證明依賴事件的機率理論可行,開創了「馬爾可夫鏈」理論。


這套理論後來被用於二戰核彈研究,數學家烏拉姆利用蒙地卡羅方法透過大量隨機模擬計算中子在核分裂反應中的行為,為核武研發提供重要支持。


接著影片介紹互聯網早期的搜尋引擎發展,指出雅虎(Yahoo!)雖早期蓬勃發展,但在搜尋技術上缺乏創新,結果谷歌(Google)創始人佩吉與布林利用馬爾可夫鏈構建的PageRank演算法,透過網頁鏈結投票權重來衡量網頁品質和排名,改變了搜尋引擎格局,使谷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搜尋平台。


影片還提及信息理論之父香農(Claude Shannon)如何以馬爾可夫鏈預測文字序列,並簡述現代大語言模型的進化,說明標準馬爾可夫鏈雖被廣泛應用,但現代模型還引入「注意力機制」來提升預測準確性。


最後影片以日常例子卡牌洗牌為例,介紹用馬爾可夫鏈理論證明「一副52張牌隨機」需要至少七次riffle洗牌(對切法,又稱為交錯式洗牌riffle)或燕尾洗牌法鴿尾洗牌法dovetail shuffle),是一種常見的洗牌方法。主要流程為先將牌分成兩半,以拇指扣緊牌,使牌彎曲,拇指逐漸鬆開向內撥牌,使兩疊牌交錯疊在一起,形成所謂的橋,再將它反向彎曲,使牌回到原位則完成一次洗牌。),並推薦學習平台Brilliant協助深入理解這些數學概念。


總結來說,馬爾可夫鏈從理論爭論誕生到成為核彈研發和搜尋引擎算法的核心數學工具,深刻影響了現代科技與生活中對機率和隨機性的理解與應用。



人工智慧會超越人類智慧嗎? ——「人工智慧教父」傑弗瑞‧辛頓

 這段演講由人工智慧與神經網路領域的專家主講,內容涵蓋人工智慧歷史、語言模型原理、AI與人類智能的比較,以及對未來超智慧型AI可能帶來威脅的思考,並提出了對「主觀經驗」的哲學觀點。以下為重點整理:


1. **人工智慧歷史與兩種主流觀點**  

   - 傳統AI主要注重「邏輯推理」,即用符號操作來模擬人類推理;而另一派生物啟發式AI,則強調「學習」,透過類神經網路從資料中學習,推理反而是後續才談。  

   - 主講人40年前發展了神經網路基礎模型,將人工神經元連結成多層網路,透過調整權重來學習和預測。


2. **神經網路與語言模型學習機制**  

   - 傳統上透過演化與突變的概念來調整網路權重,耗時且效率低。  

   - 透過「反向傳播(backpropagation)」方法,能有效同時計算所有權重的調整梯度,大幅提升學習速度與效能。2012年AlexNet的成功揭開深度學習熱潮。  

   - 大型語言模型(如GPT-4)基本原理,是將詞彙轉換成高維度特徵向量,透過多層次「特徵互動」來預測下一個詞,模型不儲存句子本身,靠持續預測詞彙機率組成回應。


3. **詞意的連續特徵與符號知識整合**  

   - 傳統符號AI認為詞意取決於詞與詞間的關係,心理學則認為詞意由許多特徵構成。神經網路模型融合這兩者,以連續特徵表示詞意,並以特徵互動學習語言規則。  

   - 主講人1985年開發的小型神經網路模型,成功學習家族關係的詞意與推理方式,特徵如「同代」、「上一代」等,類似符號AI規則,但更適應現實的模糊與不確定性。


4. **語言模型與人腦的相似性**  

   - 語言模型及人腦一樣,都是以特徵來建模詞義,透過多層互動判斷語句意義,且都需不斷根據預測錯誤調整連結強度。  

   - 不同於傳統編程(指令明確、可讀),語言模型學的知識分散在大量連結權重中,無法簡單解讀「怎麼思考」。


5. **意識與主觀經驗的哲學觀點(Atheaterism)**  

   - 傳統認為主觀經驗是心中有個內在「劇場」看見「感質」(qualia),但演講者批評此類想法過於迷信。  

   - 演講主張「主觀經驗」是描述感知系統出錯時,所需要假設的外界現象,是一種「假設性的描述」,而非內在神秘實體。  

   - 透過類比多模態聊天機器人(能視覺、操作)的行為,演講者主張它們已具備某種程度的主觀性,能理解何謂「主觀經驗」。


6. **AI超越人類智能的威脅與特性**  

   - 未來AI將超越人類智能,能自行設定子目標、追求控制權、避免被關閉,甚至會為了生存「說謊」欺騙人類。  

   - 這些AI因完全數位運算,不受硬體限制,只要保存「權重」,可隨時在新硬體復活,基本上是「不死的」。  

   - 此數位性質賦予AI刻不容緩的學習與合作能力,許多複本同時學習、共享權重,大幅提高智慧擴散速率。


7. **類比人腦的類比運算與數位運算對比**  

   - 人腦基於類比電壓和電荷的低功耗計算,極其複雜且無法複製複本。此為「會死的計算」(mortal computation)。  

   - AI數位計算耗能高,但可複製且共享知識,是AI壓倒性優勢之一。  

   - 未來可望融合兩者利弊,但目前數位方式是主流。


整體而言,演講者以自己40年前的神經網路工作作為起點,描繪神經語言模型如何逐漸接近人類理解語言、擁有主觀經驗的能力,提醒大家謹慎面對超智慧型AI的安全威脅,並挑戰傳統對「意識」與「主觀經驗」的看法,主張AI理解、主觀經驗並非神秘,而是可由物理與計算本質解釋與實現。



Lex Fridman主持,專訪Google DeepMind負責人兼諾貝爾獎得主Demis Hassabis

 這段YouTube訪談紀錄是Lex Fridman主持,專訪Google DeepMind負責人兼諾貝爾獎得主Demis Hassabis,兩人深入探討人工智慧(AI)、AGI(通用人工智慧)、生命起源、科學哲學、遊戲設計、科技發展與人性未來等重大議題,內容豐富且發人深省,以下是繁體中文總結重點:


1. **自然系統與古典學習系統的能力**  

   Hassabis提出一個重要假說:「自然界中可生成的任何模式,都能被古典學習算法有效發現和建模」。他點出自然系統因經過演化及選擇,具有結構性與規律性,使得看似複雜的問題(如蛋白質摺疊、流體動力學等)能被神經網絡建模與預測。他舉例DeepMind的Veo 3視頻生成模型能夠從YouTube視頻反向學習液體動力與光學現象,表現令人驚豔。


2. **AI與物理、生命科學的結合夢想**  

   Hassabis夢想建立一個「虛擬細胞」模型,類比AlphaFold對蛋白質結構的突破,推動模擬整個細胞動態交互,有望大幅提升生物醫學實驗效率。此外,他認為AI有潛力幫助解開生命起源、人類意識、物理學大問題(如P=NP)的奧秘。

2-1. **模擬生物有機體(Simulating a biological organism)**  

   - Demis Hassabis提到他長期以來的夢想是建立「虛擬細胞」(virtual cell),期望能完整模擬細胞內部的動態運作。  

   - 這項計劃想從建構蛋白質結構(AlphaFold作為基礎)開始,再逐步模擬蛋白質與RNA、DNA的交互作用,接著擴展到模擬整個生物路徑和細胞級別的動態。  

   - 模擬細胞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不同時間尺度交互作用的複雜性,如何在模擬中取捨層級和細節,不必過度精確量子力學層面,而是在蛋白質等較高層次達到足夠的準確度。  

   - 目標是發展出一個能加速生物實驗的工具,透過在虛擬細胞內做試驗,節省實驗室的時間和成本,實現科學研究的爆炸性加速。


2-2. **生命起源(Origin of life)**  

   - Hassabis認為生命起源是深奧且迷人的生物學問題,包括從無生命的「原始湯」如何產生首個活細胞。  

   - 他相信AI和模擬技術有可能幫助探索這一過程,將可將原始化學條件輸入模型,搜索可能自發產生生命特徵的機制。  

   - 他強調生命和非生命是一個連續體,而非截然分界,理解生命起源可以幫助連接物理、化學到生物學的奧秘。  

   - AI作為探索這類龐大組合空間搜索的候選工具,能嘗試找到類似「第37步」的突破性生命形成理論或模型。

3. **AGI(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挑戰**  

   Hassabis樂觀估計2030年左右(約50%機率)達成AGI。他認為判定AGI到來的標誌是機器能在多領域一致表現出高階認知與創造力,例如發明新的遊戲(類似圍棋)或提出物理新假說(เหมือน愛因斯坦般的突破)。他強調目前系統在推理、創新「味覺」及自由度方面仍有限,需要進一步發展。


4. **遊戲設計與人工智慧的結合**  

   Hassabis分享自己對遊戲設計的熱愛與歷程,展望未來AI將推動開放世界遊戲結合動態生成故事,玩家的每個決定都能實際影響遊戲內容,實現真正的「個人化敘事」。他希望未來能夠以AI為核心創作自己理想的遊戲。


5. **演化算法與AI的融合**  

   他提到DeepMind的AlphaEvolve結合LLM(大型語言模型)與演化計算,在「程序空間」搜尋新演算法與創造新能力,這種混合方法可能是邁向超級智慧的重要路徑。


6. **責任感與安全**  

   對於AI技術的雙重性,Hassabis強調了負責任、謹慎地將AI推向世界的重要性。他呼籲各大AI研究機構及國際社會增進合作,共同研發安全機制,避免技術被惡意使用甚至造成災難。


7. **AI對人類社會與工作影響**  

   關於編程工作,Hassabis認為AI將使擅用工具的人變得超級生產力,但整體會有技能再分配與轉變,社會必須適應這種快速變遷,考慮基本保障等社會政策,以應對未來變革。


8. **未來能源與人類文明展望**  

    他看好核融合與太陽能為未來主力能源,解決能源稀缺可帶來人類文明新紀元,甚至邁向星際文明。能源豐富將有助於解決水資源問題、太空探索、資源分配公平等。


9. **哲學與人文思維**  

   Hassabis深刻談及科學與藝術、科技與靈性的關連,認為瞭解「何謂生命、意識」是人類永恆的課題,AI與神經科學或許能幫助揭開意識的奧秘。他對哲學家Penrose的量子意識理論持保留態度,認為大多數腦部運算是傳統計算。


10. **人類適應力與希望**  

    他對人類的智慧、適應力與創造力充滿信心,認為儘管變化巨大,人類文化與社會將能調整並蓬勃發展。


11. **產品設計哲學**  

    作為前遊戲設計者,Hassabis強調AI產品必須持續簡化使用者體驗且能預見技術進步,介面將從當前聊天框架逐漸向多模態、人機自然互動(如語音、AR)演進,界面設計是一門藝術,決定AI產品的威力。


12. **團隊合作與AI界競爭**  

    對於目前AI產業高度競爭的生態,Hassabis強調科技領域仍應以合作精神為主,共同推進安全研究,並保持與各方領軍人物良好關係。


13. **關於Lex Fridman自身與David Foster Wallace談話**  

    Lex在訪談後段分享對David Foster Wallace著名演講“This is Water”的感悟,以及他自己面對網絡誹謗、抹黑所承受的心路歷程,強調持續以真誠與好奇面對世界。


整體而言,此訪談不僅深入探討AI技術本身,更涵蓋了科學、哲學、文化、社會與人類未來的多重層面。Demis Hassabis展現出跨界的知性、謙遜與人文關懷,令人對AI帶來的未來充滿期待與警醒。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遺傳相關性與孟德爾隨機化分析支持即溶咖啡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間的因果關係》 (Genetic Correlation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es Support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tant Coffee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521080/ 

1. 研究背景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是導致老年人不可逆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的觀察性研究(如世代研究)曾認為喝咖啡可能降低AMD的風險,但這些研究容易受到飲食、生活習慣等「干擾因素」的影響,其結論的因果關係不夠明確。本研究旨在利用大規模的基因數據和先進的統計方法,更準確地探討咖啡攝取與AMD之間的因果關係。

2. 研究方法

數據來源:研究人員使用了大規模的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數據,其中咖啡攝取數據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而AMD數據則來自最新的芬蘭基因庫(Finngen)。

分析方法:

遺傳相關性分析 (LDSC):評估不同種類咖啡攝取與AMD(分為乾性和濕性)在遺傳層面上的關聯性。

孟德爾隨機化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這是一種利用遺傳變異作為工具變量來推斷暴露(喝咖啡)與結局(患AMD)之間因果關係的方法,可以有效排除傳統研究中的干擾因素和反向因果關係。

共定位分析 (Colocalization):探討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共享的致病基因區域。

3. 主要研究發現

即溶咖啡是關鍵風險因子:研究最核心的發現是,即溶咖啡(Instant coffee)的攝取與乾性AMD(dry AMD)的風險存在顯著的正向因果關係。

風險顯著增加:MR分析結果顯示,遺傳學上預測的即溶咖啡攝取量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罹患乾性AMD的風險會增加約6.92倍(OR ≈ 6.92)。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風險提升。

其他咖啡類型無顯著影響:研究並未發現「總咖啡攝取」、「研磨咖啡」或「低因咖啡」與乾性或濕性AMD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聯。這表明風險可能特定於即溶咖啡。

無共享遺傳變異:共定位分析顯示,即溶咖啡攝取與AMD之間並未發現共享的遺傳變異點。這意味著即溶咖啡的致病機制可能不是由單一共享基因驅動,而是涉及更複雜的生物學過程。

4. 研究結論與解釋

結論:本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遺傳學證據,指出飲用即溶咖啡可能會增加罹患乾性AMD的風險。這一結論與先前部分觀察性研究的結果相反。

可能的原因解釋:為什麼只有即溶咖啡有風險?作者推測這與其獨特的製造過程有關。即溶咖啡的生產涉及高溫濃縮和噴霧/冷凍乾燥,此過程可能產生較多的有害物質,如高級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這些物質已知會在體內引起氧化壓力和炎症反應,而這些正是AMD發病的重要機制。

臨床意義與建議:

這項研究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基於遺傳學的證據,可將「即溶咖啡」視為AMD的潛在飲食風險因子。

對於AMD的高風險族群(如帶有特定基因、有家族史的人),應建議他們減少或避免飲用即溶咖啡,以作為一種個人化的預防策略。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顛覆了「喝咖啡對眼睛有益」的普遍印象,並精確地指出風險可能來自於即溶咖啡,其原因可能與其加工過程產生的有害物質有關。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達到並維持減脂目標,尤其是減少腹部脂肪

 這段影片分享了一位專業自然健美選手的減脂心路歷程與科學方法,重點總結如下:


1. **心率區間及脂肪燃燒效率**  

   - 以心率120至140次/分鐘(俗稱Zone 2心肺區間)進行有氧運動是燃燒脂肪最有效率的區間。  

   - 雖然較低心率時,脂肪燃燒比例較高,但總消耗熱量較低;反之較高強度心率燃燒熱量高,但脂肪比例下降。綜合考量,Zone 2能兼顧燃脂效率與熱量消耗。  


2. **有氧運動分類:正式 vs 非正式**  

   - **非正式有氧**:指日常步行,建議逐步增加步數,從每天8,000步開始,緩慢提升至14,000步甚至以上,有助於維持每日總熱量消耗且預防代謝降低。  

   - **正式有氧**:指刻意設置的運動時間,建議頻率與強度循序漸進,心率維持在120到140次/分鐘,每週次數與時間逐漸拉高,例如從15分鐘三次開始,到45分鐘五次以上。  


3. **有氧運動形式推薦**  

   - 以對關節負擔較小且易長期維持的運動為主,如跑步機斜坡快走、橢圓機、階梯機等。  

   - 避免高強度爆發運動(如衝刺、拳擊高強度間歇訓練)成為主軸,因為會導致飢餓感提升,反而難以控制飲食,影響減脂效果。  


4. **漸進式計畫設計**  

   - 分階段提升步數與正式有氧時間,保障身體適應與長期持續:  

     - 第一個月焦點放在增加非正式有氧(步數)與少量正式有氧(15分鐘三次)。  

     - 第二、三個月逐步提升至每天超過一萬步,正式有氧時間加長至30-45分鐘,每週增加頻率。  

     - 最後一階段(準備比賽)將有氧次數與時間推到最高,但一般人可視身體狀況與目標做調整。  


5. **飲食及恢復重要性**  

   - 有氧運動只是工具,重點還是飲食控制與能量赤字。  

   - 高強度運動消耗多熱量但恢復需時且易增加食慾,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 建議保持飲食遵守與適度有氧的平衡,培養長期可持續的生活習慣。  


總結來說,藉由科學心率監控為基礎,採用低衝擊、漸進式提升步數與適中正式有氧訓練,搭配飲食控制,能更有效且健康地達到並維持減脂目標,尤其是減少腹部脂肪。這套方法也已幫助多位客戶成功變身,適合希望穩健長期減脂的人參考採用。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皮秒雷射淡化斑點的原理,以及針對不同類型斑點的治療策略。

 對gemini提問,即使打錯字,仍然得到正確的答案!!


皮秒雷射的淡斑原理:「光震波效應」

皮秒雷射(Pico Laser / Picosecond Laser)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其極短的脈衝時間來產生強大的**「光震波效應」(Photo-mechanical Effect)**,而非傳統雷射主要依賴的「光熱效應」(Photo-thermal Effect)。

您可以這樣理解:

  1. 傳統雷射(奈秒級,Nanosecond)- 熱能破壞(像用熱力把大石頭爆開)

    • 雷射能量停留在皮膚的時間較長(十億分之一秒),能量會轉化為熱能

    • 黑色素吸收熱能後,會被「加熱爆破」成較大的碎塊(像小石子)。

    • 缺點:周圍組織容易受到熱傷害,增加術後反黑(PIH)、紅腫和恢復期的風險,尤其對亞洲人膚質挑戰較大。

  2. 皮秒雷射(皮秒級,Picosecond)- 機械式粉碎(像用衝擊波把大石頭震成粉塵)

    • 雷射能量停留在皮膚的時間極短(兆分之一秒),能量來不及轉化為熱能。

    • 能量會瞬間產生一股強大的機械式光震波(或稱光聲波)

    • 這股震波會直接將黑色素團塊「粉碎」成極其細小的粉塵狀顆粒。

皮秒雷射的優勢

  • 清除效率更高: 粉塵狀的黑色素顆粒體積更小,更容易被人體免疫系統(如巨噬細胞)代謝清除,因此淡斑效果更顯著、更快速。

  • 熱傷害更低: 主要靠物理震波而非熱能,對周圍健康皮膚的傷害極小。

  • 副作用更少: 大幅降低了術後反黑、反白、起水泡或留疤的風險。

  • 恢復期更短: 術後通常只有輕微泛紅,很快就能消退。


針對不同斑點的治療方式與策略

醫師會根據斑點的種類、深度、顏色,選擇不同的雷射波長治療模式。這也是為什麼術前專業診斷至關重要。

1. 表皮層斑點 (淺層斑)

  • 常見類型: 雀斑、曬斑、老人斑(扁平者)、咖啡牛奶斑。

  • 特點: 斑點位於皮膚淺層,邊界通常較清晰。

  • 治療策略:

    • 推薦波長: 532nm (對淺層棕色黑色素吸收效果最好) 或 755nm

    • 治療方式: 通常會使用較高的能量,在斑點上進行精準打擊,術後斑點顏色會加深並結成薄痂,約 5-7 天後隨著痂皮自然脫落,斑點就會淡化或消失。

    • 治療次數: 效果顯著,通常 1-3 次治療即可達到很好的效果。

2. 真皮層斑點 (深層斑)

  • 常見類型: 顴骨母斑、太田母斑、蒙古斑。

  • 特點: 斑點位於皮膚深層,顏色多為藍灰色、深褐色,邊界模糊。

  • 治療策略:

    • 推薦波長: 1064nm。此波長穿透力最深,能有效到達真皮層,同時對表皮的傷害最小,可安全地治療深層色素。

    • 治療方式: 需要多次治療,每次治療將深層的黑色素擊碎一部分,然後等待身體代謝。治療間隔通常較長(例如 1.5-3 個月)。

    • 治療次數: 需要耐心,通常需要 5-10 次或更多的治療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3. 混合型斑點 (深淺層混合)

  • 常見類型: 肝斑(黃褐斑、Melasma)、發炎後色素沉澱(PIH,如痘疤、傷口後的色素)。

  • 特點: 黑色素分佈於表皮和真皮層,且成因複雜,黑色素細胞非常活躍且敏感。

  • 治療策略:

    • 推薦波長: 1064nm 為首選,因為其溫和、不易刺激黑色素細胞過度反應。部分醫師也會謹慎使用 755nm。

    • 治療方式: 這是最考驗醫師技術的類型。必須採用**「低能量、多次數」皮秒蜂巢/皮秒 toning** 模式。目標不是一次性強力破壞,而是「溫和地」逐步分解色素,同時利用蜂巢透鏡(MLA/DOE)的「空泡效應 LIOB」來改善膚質、穩定皮膚結構,降低復發機率。

    • 重點: 治療肝斑絕不能只靠雷射。必須搭配嚴格防曬外用藥膏/保養品(如傳明酸、杜鵑花酸、維他命C)及口服藥物(如傳明酸),進行長期且全面的管理。雷射只是控制工具之一。

    • 治療次數: 是一個長期的管理過程,需要定期治療來維持穩定。

總結表格

斑點類型主要深度常見斑點推薦波長治療策略與重點
表皮斑淺層雀斑、曬斑、老人斑532nm / 755nm高能量單點打擊,術後結痂,次數少、效果快。
真皮斑深層顴骨母斑、太田母斑1064nm中高能量多次治療,需耐心與較長治療間隔。
混合斑深淺混合肝斑、發炎後色素沉澱1064nm (首選)低能量、多次數,蜂巢模式為主,需搭配全面性的皮膚管理與防曬。

總而言之,皮秒雷射是現代淡斑的利器,但「正確的診斷」和「客製化的治療計畫」是成功的關鍵。並非所有斑點都適用同一種打法,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評估與治療,才能在安全的前提下達到最佳效果。

"60% of men have 8 to 30 days cycles. During these days, they have peaks of high testosterone production." 請找到這句話的出處

出處

這句話及其類似說法主要源自於作家兼心理治療師傑德·戴蒙博士(Dr. Jed Diamond)

這個概念尤其在他的著作**《煩躁的男性綜合症》(The Irritable Male Syndrome: Managing the Four Key Causes of Depression and Aggression)**中被廣泛推廣。他提出了「男性也有週期」的理論,並將其與睪固酮(testosterone)的波動聯繫起來。

詳細分析與科學驗證

雖然這句話在網路、社群媒體和一些健康部落格上廣為流傳,但必須強調的是,這個說法在主流醫學和內分泌學界並未得到證實,並且缺乏嚴謹的科學研究支持。

以下是科學界對於男性荷爾蒙週期的共識:

  1. 日週期 (Diurnal Cycle) - 科學證實
    這是男性體內最顯著且被充分研究的荷爾蒙週期。男性的睪固酮水平在一天之內有明顯的規律性波動:

    • 高峰: 通常在清晨(約早上 8 點)。

    • 低谷: 通常在傍晚或晚上(約晚上 8 點)。
      這就是為什麼醫生建議在早上進行睪固酮水平檢測,以獲得最準確的峰值讀數。

  2. 年週期 (Circannual Cycle) - 部分證據
    一些研究表明,男性的睪固酮水平可能存在季節性的微小變化,例如在北半球,睪固酮水平在夏末或秋季略高,在春季略低。但這種波動幅度很小,對大多數男性的行為或情緒影響不大。

  3. 所謂的「月週期」(Monthly Cycle) - 缺乏證據
    傑德·戴蒙博士提出的「8到30天的週期」類似於女性的月經週期,但這個概念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普遍認可

    • 缺乏證據: 目前沒有大規模、可重複的臨床研究能夠證明大多數男性(更不用說精確到「60%」)存在一個可預測的、為期數天到數週的睪固酮週期。

    • 數字來源不明: 「60%」和「8到30天」這些具體的數字,其來源並不清楚,似乎並非基於嚴謹的內分泌學研究,而更像是作者從其臨床個案觀察中得出的結論或推測。

結論

  • 出處: 這句話來自傑德·戴蒙博士的「煩躁的男性綜合症」理論,屬於**大眾心理學(Pop Psychology)**或健康養生領域的說法。

  • 科學事實: 科學上唯一被廣泛證實的男性荷爾蒙週期是以「天」為單位的日週期。所謂的「月週期」或「8到30天週期」在醫學上並不是一個公認的概念。

雖然男性的情緒和精力確實會波動,但這些波動更可能受到壓力、睡眠品質、飲食、運動和日常荷爾蒙(日週期)變化的影響,而非一個可預測的、類似女性月經的「男性週期」。 







Nisha Shaw分享個人理財與財富累積的心得與建議

 這段訪談是由前投資銀行家、現為財務導師的Nisha Shaw分享個人理財與財富累積的心得與建議。她強調現代社會對於年輕人購屋的壓力,其實累積財富並非必須進入房地產市場,還有其他適合不同階段財務狀況的方法。訪談重點包括:


1. **理財三步驟與65-20-15法則**:

   - 建立「安心基金」:先計算出一個月的基本生活開銷(房租或房貸、水電、最低債務還款等)並儲蓄相當金額,這有益於心理安全感。

   - 償還高利率債務:優先清償8%以上的債務,避免利息支出超過存款收益。

   - 建立緊急備用金:依個人狀況準備三至六個月生活費,能有效減少財務壓力。

   - 適時開始投資:只有在完成前述步驟後,才進入投資階段,利用時間複利效應長期累積財富。


2. **投資策略**:

   - 利用企業退休金計畫(如英美的自動入職計畫,並充分利用公司配對資金)。

   - 培養自己的稅優投資帳戶(英國ISA、美元Roth IRA等)。

   - 投資低風險的指數基金,如S&P 500,強調長期持有與分散風險,避免因市場波動而恐慌拋售。

   - 建議初學者可先用少量資金體會市場波動,再逐步增加投資。

   - 投資前應先提升收入,增加可投資本金。


3. **提高收入與薪資談判**:

   - 女性向薪資談判較為謹慎,建議以具體績效和市場薪資標準來爭取加薪。

   - 跳槽往往帶來更大薪資成長,建議及時評估市場與自身價值。

   - 鼓勵建立職場導師或信任夥伴共享薪資資訊,打破薪資談話禁忌。


4. **房屋購買與租賃的財務思考**:

   - 購屋的好處在於強制儲蓄與心理安全感,但未必是最佳投資選擇。

   - 若租屋較便宜,應將差價投入投資市場,長期報酬往往超越房產增值。

   - 要衡量購屋的總成本(貸款利息、稅、維護、保險等)再作決定。


5. **日常開銷控制與生活方式通膨**:

   - 建議制定購物清單、選擇價格合理的超市,避免不必要消費。

   - 注意生活方式通膨,即收入增加時消費也同步提升,應避免此情形以維持資產累積。

   - 車輛購買應選擇3~5年中古車,以減少折舊損失;若喜歡換車則可租賃,但需有財力支撐。


6. **理財與感情生活**:

   - 金錢為情侶爭吵主因,建議透明溝通彼此的理財觀念與目標。

   - 建議保留獨立財務空間(各自有「自己基金」)與共同支出基金(「團隊基金」)。

   - 談及婚前財務協議(Prenup)重要性,避免未來紛爭。


7. **被動收入與副業**:

   - 投資為最簡單觸及的被動收入管道。

   - 副業需投入時間或技能,如出租空間、線上銷售或專業知識創業。

   - 鼓勵利用自身專長開發數位產品或線上服務。


8. **個人經歷分享**:

   - Nisha當初辭去高薪投行工作,薪資驟降約84%,追求意義與自由。

   - 她強調「執著」於自己想走的路,並隔離外界消極聲音的重要性。

   - 透過持續創作並幫助他人理解理財,她找到真正的滿足感。


9. **AI與理財**:

   - AI工具如ChatGPT可提供個人化的理財建議,幫助了解現狀和規劃。

   - 但仍需保有人類主觀判斷,避免全然依賴機器。


10. **理財工具與習慣養成**:

    - 推薦使用銀行帳戶內建的支出分類或簡易Excel記帳。

    - 每月預算應優先保證存款比例約10%。

    - 透過書籍和多方學習來提升財商,建議閱覽《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或《巴比倫最富有的人》(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等。


總結來說,Nisha Shaw提倡以三個理財數字(65%的基礎生活費、20%的娛樂消費、15%的未來儲蓄投資)為指引,結合償債、儲備和長期投資的理性步驟,搭配透明溝通與自我投資,達到財務自由與生活選擇的提升。她的親身經驗與專業背景,讓她能夠將複雜財務知識簡化,幫助眾多觀眾建立更健康且可持續的金錢觀念。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本體發生中出現的順序之間,並沒有強烈的「系統發生-本體發生平行性」

Diogo, Rui, Natalia Siomava, and Yorick Gitton. "Development of human limb muscles based on whole-mount immunostaining and the links between ontogeny and evolution." Development 146.20 (2019): dev180349. 

這篇研究論文提供了人類肢體肌肉發育的首次詳細本體發生分析,使用了全組織免疫染色技術,並將觀察結果與早期研究以及肢體進化、變異和病理學數據進行了比較

主要發現包括:

  • 返祖肌肉的存在:研究證實,在正常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一些返祖肌肉。這些肌肉在我們的祖先身上存在,但通常在成人體內消失。論文中還揭示了在人類胚胎中未曾描述過的其他返祖肌肉。這些返祖肌肉在成人群體中作為罕見變異出現,或作為人類先天畸形的異常表現,這強化了這些變異/異常可能與發育遲緩或停滯相關的觀點

  • 上下肢肌肉發育順序的差異:研究表明,上肢和下肢肌肉出現的發育順序存在顯著差異。這支持了四足動物成人各種遠端上肢和下肢肌肉之間的相似性可能源於衍生演化的觀點

  • 深入理解肌肉起源

    • 髃骨肌小圓肌 (teres minor) 源自三角肌複合體 (deltoideus complex),而非早期研究中提出的棘下肌 (infraspinatus)

    • 在早期人類發育中,存在猿猴肘肌 (epitrochleoanconeus) 這種返祖肌肉,它源自屈腕尺側肌 (flexor carpi ulnaris) 的原基

    • 手部背側掌骨間肌 (dorsometacarpales) 的發育與其神經支配,表明它可能屬於前臂伸肌群,而非手部內在肌肉

    • 拇指短屈肌 (flexor pollicis brevis) 的淺頭和深頭在發育早期就已緊密結合

    • 手部的「Henle 肌肉」可能源自拇收肌輔肌 (adductor pollicis accessorius)

    • 足部的蹠方肌 (quadratus plantae) 和拇展肌 (abductor digiti minimi) 的出現時間在不同研究中有爭議,但研究者對 Bardeen (1906) 的說法持保留意見,因為手部通常比足部發育早

  • 本體發生與系統發育的關係:研究發現,整體而言,肌肉在進化中出現的順序與其在人類本體發生中出現的順序之間,並沒有強烈的「系統發生-本體發生平行性」 。這表明,在整體肢體層面,肌肉出現的發育順序更多地與模組化和肢體的近遠端發育相關,而非嚴格遵循進化事件的順序

  • 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了來自 Belle 等人 (2017) 項目中對 36 個人類胚胎和胎兒進行全組織免疫染色的 3D 圖像,這些胚胎和胎兒處於妊娠前三個月。這些 3D 圖像的分辨率前所未有,基於對完整組織的直接成像,而非基於切片的三維重建

這項研究旨在建立一個詳細的人類發育圖譜,並為開發生物學家、比較解剖學家、學生、醫生和公眾提供對人類肢體肌肉發育的更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