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訪談是由前投資銀行家、現為財務導師的Nisha Shaw分享個人理財與財富累積的心得與建議。她強調現代社會對於年輕人購屋的壓力,其實累積財富並非必須進入房地產市場,還有其他適合不同階段財務狀況的方法。訪談重點包括:
1. **理財三步驟與65-20-15法則**:
- 建立「安心基金」:先計算出一個月的基本生活開銷(房租或房貸、水電、最低債務還款等)並儲蓄相當金額,這有益於心理安全感。
- 償還高利率債務:優先清償8%以上的債務,避免利息支出超過存款收益。
- 建立緊急備用金:依個人狀況準備三至六個月生活費,能有效減少財務壓力。
- 適時開始投資:只有在完成前述步驟後,才進入投資階段,利用時間複利效應長期累積財富。
2. **投資策略**:
- 利用企業退休金計畫(如英美的自動入職計畫,並充分利用公司配對資金)。
- 培養自己的稅優投資帳戶(英國ISA、美元Roth IRA等)。
- 投資低風險的指數基金,如S&P 500,強調長期持有與分散風險,避免因市場波動而恐慌拋售。
- 建議初學者可先用少量資金體會市場波動,再逐步增加投資。
- 投資前應先提升收入,增加可投資本金。
3. **提高收入與薪資談判**:
- 女性向薪資談判較為謹慎,建議以具體績效和市場薪資標準來爭取加薪。
- 跳槽往往帶來更大薪資成長,建議及時評估市場與自身價值。
- 鼓勵建立職場導師或信任夥伴共享薪資資訊,打破薪資談話禁忌。
4. **房屋購買與租賃的財務思考**:
- 購屋的好處在於強制儲蓄與心理安全感,但未必是最佳投資選擇。
- 若租屋較便宜,應將差價投入投資市場,長期報酬往往超越房產增值。
- 要衡量購屋的總成本(貸款利息、稅、維護、保險等)再作決定。
5. **日常開銷控制與生活方式通膨**:
- 建議制定購物清單、選擇價格合理的超市,避免不必要消費。
- 注意生活方式通膨,即收入增加時消費也同步提升,應避免此情形以維持資產累積。
- 車輛購買應選擇3~5年中古車,以減少折舊損失;若喜歡換車則可租賃,但需有財力支撐。
6. **理財與感情生活**:
- 金錢為情侶爭吵主因,建議透明溝通彼此的理財觀念與目標。
- 建議保留獨立財務空間(各自有「自己基金」)與共同支出基金(「團隊基金」)。
- 談及婚前財務協議(Prenup)重要性,避免未來紛爭。
7. **被動收入與副業**:
- 投資為最簡單觸及的被動收入管道。
- 副業需投入時間或技能,如出租空間、線上銷售或專業知識創業。
- 鼓勵利用自身專長開發數位產品或線上服務。
8. **個人經歷分享**:
- Nisha當初辭去高薪投行工作,薪資驟降約84%,追求意義與自由。
- 她強調「執著」於自己想走的路,並隔離外界消極聲音的重要性。
- 透過持續創作並幫助他人理解理財,她找到真正的滿足感。
9. **AI與理財**:
- AI工具如ChatGPT可提供個人化的理財建議,幫助了解現狀和規劃。
- 但仍需保有人類主觀判斷,避免全然依賴機器。
10. **理財工具與習慣養成**:
- 推薦使用銀行帳戶內建的支出分類或簡易Excel記帳。
- 每月預算應優先保證存款比例約10%。
- 透過書籍和多方學習來提升財商,建議閱覽《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或《巴比倫最富有的人》(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等。
總結來說,Nisha Shaw提倡以三個理財數字(65%的基礎生活費、20%的娛樂消費、15%的未來儲蓄投資)為指引,結合償債、儲備和長期投資的理性步驟,搭配透明溝通與自我投資,達到財務自由與生活選擇的提升。她的親身經驗與專業背景,讓她能夠將複雜財務知識簡化,幫助眾多觀眾建立更健康且可持續的金錢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