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訪談主題由糖與超加工食品引發的成癮、代謝失衡與腦部疾病(尤其阿茲海默症)展開,重點由美國糖代謝與公共衛生專家羅伯特‧盧斯蒂格(Dr. Robert Lustig)說明機制、證據與實際建議。
核心論點(摘要)
- 「人為的腦被劫持(hostage brain)」:面對無法控制的壓力與恐懼,杏仁核(amygdala)主導導致長期心理痛苦,人們以糖、菸酒、賭博、社群媒體等釋放多巴胺來暫時緩解,但多巴胺慢性過度刺激會造成受體下調、耐受性上升,最終進入成癮。
- 多巴胺功能雙面性:多巴胺是「學習與獎勵」的關鍵神經傳導物,短期有用,長期過度釋放會殺死神經元並形成耐受—即成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戒除/復原:要恢復須讓多巴胺受體上調(例如暫時禁慾、類似「dopamine fasting」的斷感三週),或逐步戒除、改變飲食(如生酮或禁糖)以減少誘因。
- 阿茲海默新假說(能量危機路徑):核心在於細胞內線粒體產ATP不足(生成減少、或耗能增加),造成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eptide)從溶液中析出形成斑塊,進而引發微膠細胞發炎與神經細胞死亡。任何產生氧化還原壓力(ROS)、或使ATP需求上升(長期壓力、皮質類固醇、發燒、自體免疫)都會提高阿茲海默風險。
- 基因不是全部:APOE4 雖可顯著提高風險(雙拷貝約9倍),但僅占阿茲海默病因約5%,其餘95%多為環境與生活型態因素(空氣汙染、微塑膠、輻射、睡眠呼吸中止、藥物、超加工食物、低Omega‑3、低纖維、乳化劑、缺B群等)。
- 人工甜味劑風險:新動物研究顯示非營養甜味劑(如Aspartame、Sucralose)會產生大量ROS,與認知退化/癡呆相關;其他替代甜味劑(monk fruit、stevia、alulose)數據不足需更多研究。
- 超加工食品(UPF)為主要問題:含過量糖、缺纖維、低Omega‑3、有乳化劑與添加物,與糖尿病、癌症、精神疾病、認知退化等多種疾病相關。盧斯蒂格提出「代謝矩陣(metabolic matrix)」原則:保護肝臟、餵養腸道、支持大腦。
實用建議與策略(給「Jenny & Dave」等一般聽眾)
- 先問自己:你重視什麼?若生活缺乏愛與安全感(主要來源),單靠食物或藥物無法填補。先建立社交與心理支持,才有機會改變飲食成癮。
- 購物與飲食原則:不要餓著去買菜;盡量在超市外圈(生鮮、冰櫃)買東西;若產品有標籤就當作警示;若糖出現在配料表前三名,就當作「甜點」。
- 兩週無超加工食物實驗:若不行,尋求外援(臨床支援、家庭或專業協助),因為成癮常需要有人陪同執行。
- 用CGM(連續血糖監測器)作學習工具:非糖尿病者短期使用可讓你看見不同食物對血糖(間接是胰島素)與感受的影響,幫助改變飲食選擇。
- 喝果汁或果昔要小心:吃整顆水果(含纖維)而非榨汁;攪拌果昔也會把纖維切碎,仍可能加速吸收成糖水。
- 運動有益但不等於減重:運動能增加線粒體、BDNF(促神經可塑性)與肌肉,但對燃燒卡路里以減重的直接效果被高估;運動應作為支持代謝健康與腦健康的習慣。
對藥物與政策的觀點
- GLP‑1 類藥(如semaglutide/“Zempeek”)有療效:可減少食慾與改變獎勵系統、幫助部分病人顯著減重;但風險包括噁心、嘔吐、胃輕癱、胰腺炎、肌肉與脂肪同時流失(可能造成肌少症)、多數人停藥後復重,且成本與健保負擔巨大。作者認為從公共衛生角度,比起大量給藥,不如先降低食品中添加糖來得更有效且可節省龐大成本。
- 食品工業可改良:作者與業者合作提出可行原則(保護肝/餵腸/支持腦),並示範有利可行的改造案例,且不一定會降低銷售或利潤。
- 政策面:建議限制以公款(SNAP)購買汽水,並把省下的錢用於真正有幫助的營養支持。
其他重要議題速記
- 疫苗:盧斯蒂格支持疫苗的公共衛生價值,批評反疫苗或部分政治人物的選擇可能造成重大公共衛生傷害(強調風險與利益的機率思考)。
- 迷思釐清:卡路里計量器(bomb calorimeter)與生物細胞的ATP產生效率不同,食物對線粒體的影響比單純熱量數字更重要—某些成分(如果糖)會抑制線粒體ATP生成。
- 社交、孤獨與血清素:腸道製造大部分血清素(需色胺酸),飲食不良會降低色胺酸、促成情緒失調、孤獨感與憂鬱;社交與「被愛」需要一個不發炎、有能量的腦才能實現。
- 迷幻藥(psychedelics):被視為「血清素模擬物」,可在受控、臨床的set & setting下幫助打破僵固思維模式(類比重置大腦的慣性路徑),但應在有嚴格引導與研究支持下使用。
簡短行動清單(最實際的幾項)
- 先兩週完全避開超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觀察血糖與情緒變化。
- 購物不餓著去、盡量繞外圈買食材、買前看前三項成分有無糖。
- 吃整顆水果而非喝果汁或大量果昔;多吃富含色胺酸的蛋白質(蛋、魚、雞肉)以支持血清素。
- 規律運動以強化線粒體與肌肉(但別把它當作燃燒吃下甜點的抵免券)。
- 若需醫療介入(如GLP‑1藥物),應權衡風險、受益與長期計畫,不當成唯一解法。
結語
盧斯蒂格的核心訊息是:阿茲海默與許多當代慢性病主要來自環境與生活型態(尤其糖與超加工食品)而非基因;理解多巴胺、血清素與線粒體(ATP/ROS)之間的互動,能解釋為何食物會變成成癮、為何大腦會「被劫持」,也指出真正的解方多半是:改變飲食、改善社交/壓力環境、恢復腸腦/能量代謝平衡,而非只依賴單一藥物或捷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