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伏地挺身變化:7 種提升肩胛、胸背、臀股與脊柱活動力的伏地挺身

這段影片由物理治療師示範多種伏地挺身變化,不只為了增強上半身力量,也同時改善肩膀穩定性、胸椎(thoracic)活動、髖屈曲靈活度與核心穩定。重點在於動作品質而非數量,每個變化都有特定目標與注意事項。

  • 1. 標準伏地挺身 + 手掌釋放(Hand release)

    目的:消除慣性,啟動平常較少用到的旋轉袖(rotator cuff)與後肩肌群,促進肩部肌力平衡與姿勢保護。

    要點:胸部觸地後短暫抬起雙手,然後再推起;避免只做半程下放或靠慣性起身。

  • 2. 手掌釋放拓展成「超人位」推起(Hand release → arms forward & leg lift)

    目的:在手掌釋放基礎上加入胸椎伸展與下背肌群、臀股的強化(類似超人動作),改善整個背側鏈條的力量與活動度。

    要點:向前伸雙手並抬腿、抬大腿離地,回位後再推起。

  • 3. 麥克泰森推(Mike Tyson push-up)

    目的:結合深蹲式髖屈曲與肩膀屈曲/胸椎伸展,改善髖關節屈曲能力(深蹲深度)與肩胸活動度。

    要點:從深髖屈位置發力把身體伸出成伏地挺身底部,再回到髖屈位置。重點放在髖屈而非誇張前後搖擺,避免手過度往後導致前三角肌負擔過大。

  • 4. 背寬(Back Widow)——仰臥式推起/肘推

    目的:針對上背與肩胛附近肌肉(脊旁肌與肩胛收肌)以及核心等做等長/等張訓練,補強常被忽略的中上背肌群與胸椎伸展。

    要點:面朝上、屈膝、肘部約45度離地,靠肘推起軀幹並在頂點擠緊肩胛,停留約3秒再慢慢放下。避免用腳推起成橋式,應專注用肘與上背肌群發力。

  • 5. 潛水員(Dive bomber push-up)

    目的:高難度的全方位上半身訓練,強化三頭肌、胸、肩,並明顯促進胸椎伸展與肩膀複合活動(對有慢性下背疼痛者也有益處)。

    要點:從下犬式下滑、頭部穿過「欄杆」到上方,胸部抬起、脊椎伸展,再回滑重複。動作要慢而有控制,注意肩膀與胸部的活動弧線。

  • 6. 搖動式下犬(Rocking downward dog / modified pike push-up)

    目的:較易上個變化,仍能帶來肩膀上胸發展與胸椎伸展,同時順應臥推的自然弧線(向上並向後)。

    要點:從伏地挺身上推時往後搖,腳尖彎屈、腳跟盡量踩地以伸展小腿與腿後肌群,回落時再推回。節奏較潛水員溫和。

  • 7. T 旋轉伏地挺身(T-stand push-up)

    目的:在承重下訓練單側肩膀穩定、胸椎旋轉與側向核心(斜肌、臀中肌等)的支撐力。

    要點:做完一個伏地挺身上來時旋轉成側平衡(手指朝上),維持軀幹直立不塌,伸展並往下穿過增加旋轉強度,停留1–2秒再回位。重質不重量。

總結建議:以動作品質為主,逐步進階;手掌釋放可作為所有變化的基礎教學點,重視胸椎與肩胛的活動與控制,能同時改善姿勢、增加靈活度並均衡肩部肌群。若有疼痛或既往傷病,先諮詢專業再練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