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心血管保健總覽:從內臟脂肪、胰島素到禁食、腸道與毒素的預防策略

本次訪談核心由一位資深心血管專家闡述現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與預防策略,重點可歸納如下:

  • 內臟脂肪與胰島素過高是核心問題:腹部突出通常代表內臟脂肪(visceral fat),與代謝異常和發炎高度相關。頻繁攝取碳水、糖與加工食品會使胰島素長期偏高(高胰島素血症),導致胰島素阻抗、脂肪肝與內臟脂肪增加,進而促進動脈粥樣化與血栓形成。
  • 心肌梗塞的真正機制:心臟血管裡的「斑塊破裂」與其處所形成的血栓才是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而斑塊破裂通常由系統性發炎所引發。因此預防應聚焦找出與去除導致發炎的源頭(胰島素過高、毒素、腸道失衡、黴菌等)。
  • 禁食的生理與實務應用:禁食能快速降低胰島素、啟動脂肪動員與酮體生成,優先消耗的就是危險的內臟脂肪。常見建議:先從12/12開始,再進階到18/6;對較肥胖或糖尿病者可用每週48小時或隔9日一次3天水斷食、或OMAD(一天一餐)等需醫療監督的長時禁食。禁食與熱量限制不是相同生理反應:禁食較能保留肌肉並促進自噬、幹細胞動員與血管修復。
  • 運動類型與心血管健康:過度長時間有氧(如長距離馬拉松、每日數小時耐力訓練)反而可能增加體內發炎與冠狀動脈病變風險。建議短時高強度間歇訓練(HIT)、短衝刺及抗阻訓練(阻力訓練、體重流動性動作)為主,每次有氧控制在約15–20分鐘,搭配抗阻力/短時衝刺可兼顧耐力與血管健康。
  • 腸道微生物群與肝臟(脂肪肝):腸道是與外界最大的邊界,微生物群失衡或腸道通透(leaky gut)會把細菌產物送至門靜脈,引發肝臟發炎與脂肪肝。糟糕的腸道會降低排毒能力,讓農藥、重金屬、黴菌毒素等進入體內並促發全身性發炎。
  • 常被忽略的毒性來源:黴菌(mold)在居家環境普遍存在,可能引起慢性低度發炎;稻米裡的砷、農藥、植化性毒物、塑化劑與永續性化學物質(PFAS等)都會干擾代謝。簡單處理米的方法:浸泡、煮大量水後倒掉,再冷藏後再加熱以形成阻抗澱粉,可減緩血糖/胰島素反應並改善腸道益菌攝食。
  • 食物、烹調與油脂建議:盡量吃真實食物、多樣蔬菜(目標每週多種類纖維),避免加工食品、白麵包、白米、果汁與過量水果(過多果糖會促成脂肪肝)。避免工業製造的植物種子油(高ω-6);烹調高溫或燒焦會產生AGEs(晚期糖化終產物)增加發炎。建議以特級初榨橄欖油、酥油(ghee)或椰子油(高溫少量)為主。
  • 維生素與補充品要點:反對隨意補鈣(補鈣片可能提升心血管風險);應確保維生素D3與K2足夠(K2可幫助鈣質不在血管沉積)。專家常用補充:D3+K2、EPA/DHA(omega‑3)、鎂、益生質(菌孢型菌株較耐胃酸)、菊粉(inulin/FOS)等;針對血栓傾向者會用納豆激酶(nattokinase)等助血液流動的補充,且需醫師評估。
  • 膽固醇與小而密的LDL:重點不是總膽固醇而是「小而密的LDL」與其氧化狀態,這類顆粒較易引發發炎與被巨噬細胞吞噬成泡沫細胞從而形成斑塊。造成小而密LDL的因子包括:高血糖/糖化、過多ω‑6、AGEs、毒素與腸道產物。臨床可做LDL次分型檢測判斷風險。
  • 篩檢建議:有風險者(30歲以上或有疑慮)應考慮:1) 冠狀動脈鈣化檢查(coronary calcium score);2) 發炎與代謝面板(建議像能檢測LDL顆粒、CRP、IL‑6、TNF、胰島素、A1C等的檢驗)。鈣化分數為0代表目前風險較低;有鈣化則需積極找出發炎源並介入。
  • 迷思與實務提醒:女性在禁食與運動搭配上需注意(耐力長時間空腹可能較易分解肌肉與影響荷爾蒙);多數人能做18/6或間歇禁食、但長時斷食(超過48–72小時)應在醫療監督下進行。咖啡適量(1–2杯)有益,但過量可引起交感神經亢進與心悸。吸菸、酗酒、睡眠不足、壓力及時區頻繁改變,皆破壞代謝與腸道健康。
  • 調節迷走神經(vagus nerve)改善全身健康:迷走神經是腦—腸溝通主幹,刺激方法包括深長吐氣(吸4、吐8的呼吸)、唱歌/哼唱、冷敷頸部、眼周冷水或溫和按摩、笑與腹式呼吸,均可提升副交感活性、降低發炎與心跳過速。改善腸道、補充omega‑3並練習呼吸等能強化迷走神經功能。

總結:心血管疾病已非單純「膽固醇」問題,而是胰島素訊號失衡、內臟脂肪、系統性發炎、腸道失衡與環境毒素等多重因素交互造成。臨床重點在早期篩檢(冠狀動脈鈣化、發炎與代謝指標)、改善飲食(真食物、多樣性纖維、發酵食品、避開加工與工業油脂)、時段性禁食、適當運動(抗阻+短時HIT)、處理黴菌與環境毒素,以及重建腸道與神經—腸軸(vagal)功能。若要執行長時禁食或有複雜慢性病史,應在專業醫療監督下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