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訪談主角為天體物理學家暨科普名人Neil deGrasse Tyson,由主持人與XPRIZE創辦人對談,內容涵蓋科學史觀、指數成長的錯覺、社會重大變革的驅動力,以及對未來科技(尤其太空與醫療)之預測與反思。
核心觀點 — 線性思考 vs 指數世界
Tyson 指出人類大腦天生偏向線性思維(例如逃避掠食者的短期問題),但現代多項現象是指數成長:用浮萍/藻類覆蓋湖面的「每日倍增」例子、以及古代棋盤米粒的倍增故事,說明大多數人會低估指數增長的速度與影響。
歷史上的「30 年倍增」視角
他以30年為單位,回顧1870→1900→1930→1960→1990→2020 的科技與社會變遷,發現很多重要進展呈現倍增或跨越式改變。例如: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內燃機、自行車、飛機、無線電、原子結構與核能、噴射客機、衛星、電腦、晶片、網際網路、基因定序到智慧型手機等。以「30 年」為尺度來看,每個時段的生活樣貌對前一代常常是難以想像的。
常見錯誤與迷思
- 人們常認為「現在是最偉大的時代」,但這是因為在指數曲線的某一段截斷來看會顯得特別顯著。
- 歷史上許多專家對未來的預測極易出錯(例如1900年有人說20世紀交通不會比19世紀大有進展、Orville Wright 視遠程飛行為不可能)。
科學與社會衝突的例子
以伽利略為例,天文觀測(如金星相位、月面不是完美球體、太陽黑子)挑戰既有權威與宗教文字解釋,說明科學發現有時會引發社會阻力與迫害。
推動重大工程的三大動機
研究文明投入巨大工程的動機,Tyson 提出三類:1) 生存/恐懼(例如戰爭與防衛驅動的計畫);2) 經濟利益(貪婪或報酬驅動);3) 王權或宗教意志(古代大型建築與工程)。在現代,當王權宗教影響減少時,軍事(或安全)與經濟動機往往是促成高成本計畫(如國家隊登入月球、州際公路)的主因。
太空計畫的動機與教訓
他指出阿波羅計畫的資源動員並非僅僅為了好奇心,而是冷戰背景下的國家安全與政治意志(Kennedy 的演說與蘇聯發射 Sputnik 所造成的心理衝擊)。因此,資金與政治動機比單純「好奇」更能驅動大規模、快速的執行。
與XPRIZE相關:加速未來
XPRIZE 的精神是把未來提前到今天,透過獎勵與競賽來激勵突破。Tyson 認為若要推動太空探索,應設計開放的基礎設施(像州際公路一樣)讓多樣化的參與者發揮創意,而不是只把目標鎖定在單一國家任務。
對未來的謹慎預測(2050)
Tyson 提出三個謹慎的預測(並強調預測很可能出錯):1) 依基因組與個人特徵設計的藥物(副作用更少、個人化醫療);2) 道路上普遍為自動駕駛且電動的汽車(先在特定車道/區域普及,再擴散);3) 太陽系成為人類「後院」:小行星開採、月球/小行星資源利用使得地球資源爭奪減少,但人類仍可能在其他議題上衝突。
其它重點與插曲
- Tyson 提到他新書《Star Messenger》探討以「宇宙視角」來看文明衝突(如真理/美、探索/發現、身分/種族等),並用科學分析來降低社會衝突。
- 演講中穿插許多歷史軼事(如曼哈頓亨奇「Manhattanhenge」一詞的來源、布朗克斯理工高中背景、普遍的詞語與縮寫起源),以及對社會進步(婦女與少數族群權利)不可逆改善的提醒:不應把過去浪漫化。
- 訪談間也有若干健康與長壽、檢測公司(如 Viome、Fountain Life、OneSkin)之廣告與個人體驗分享,作為演講者對延長健康壽命科技的補充。
問答精華
- 關於生殖控制、避孕與女性進入職場的重要性:Tyson 認為這些與公共衛生、普選與社會變遷密切相關,是近代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的關鍵因素。
- 給年輕人的建議:若12歲就有對宇宙的熱情,應該透過選擇合適科系(如物理)與擴展技能(如工程)來保有未來多種職業選擇。
- 如果要設計一項天文/太空領域的XPRIZE,他傾向鼓勵尋找地外生命或實作具體的資源回收(例如:送探測器到小行星採樣並回收或運到月球以供利用)。
結論
Tyson 的主旨在於提醒:我們需認知並克服人類對指數變化的直覺盲點,采用更寬廣的視角(宇宙視角)來理解當下衝突與機會;同時,若要推動大規模社會或科技計畫,明確的動機(政治/安全/經濟)往往比單純的理想或預算更關鍵。面對未來,要保持謙卑(承認預測會錯)但同時善用激勵機制(如XPRIZE)把指數時代的可能性提前到今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