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發現可能的「鏡面反射」暫現體:1950年代前衛星時代天球照片中的可疑科技訊號

摘要:本次訪談介紹瑞典北歐理論物理研究所(Nordic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天文研究員Dr. Beatrice Villarroel及其領導的VASCO(Vanishing And Appearing Sources during a Century of Observations)與EXOPROBE計畫,團隊透過數位化並掃描1950年代前的天文玻璃底片(例如第一屆帕洛瑪天空巡天),發現大量短暫、點狀閃光(transients)。這些現象出現在人類尚未發射人造衛星之前(Sputnik 1957 前),其性質、統計特徵與時空分佈引發高度關注與爭議。

主要發現:

  • 大量暫現事件:在近30萬筆歷史暫現事件資料中,包含成千上萬個短暫閃光。部分為單點閃光,另有大量出現多點並列、沿窄帶或線性排列的案例。
  • 地球遮蔽區的明顯缺失:當視線指向地球影錐(即地球陰影區)時,暫現事件出現明顯減少。作者指出這一現象強烈支持「為太陽光反射(specular reflection)所致」的解釋,因為若為反射體,在陰影內理應沒有太陽照射而不會產生閃光;該統計差異在作者報告中呈現極高顯著性(報告數值約為二十餘σ等級,作者稱其難以以機率巧合解釋)。
  • 與歷史事件的時間相關性:使用未經視覺逐一檢驗的大樣本分析顯示,暫現事件與當時的核試驗以及歷史上著名的1952年華盛頓特異目擊事件(Washington DC UFO flap)存在統計層次上的相關(作者大致報告為約3σ等級),其中少數最佳個案恰好發生在1952年7月的同一週末。
  • 形狀模擬與物理解釋:團隊以三維形狀模擬(如平面、高反射面、圓錐、八邊形、半球與三角形等)驗證能否產生觀測到的短暫「鏡面反射」樣式。作者認為自然、圓形天體(如小行星、隕石)通常會造成長條狀軌跡或較為持續的光度變化,而非短暫點狀閃光;相對而言,極薄平面且高反射的構件較能解釋觀測特徵。
  • 雜訊與混合族群:作者承認資料中有相當比例可能為底片瑕疵或雜訊(plate defects),但透過統計檢驗(如遮蔽區缺失、排列顯著性等)顯示存在不可忽視的「真實信號」成分。作者估計可能有約數成(如約30%)的暫現事件可歸屬於高反射物體。
  • 數量與位置推估:若解釋為同步軌道或類似高度上的鏡面物體,推估早期1950年代該類物體數量可達數萬至十數萬級別(作者範圍約70,000–200,000),位置多落在地球同步或接近同步高度,使其可恆定對準地面某點,適合監視用途。

重要警語與科學態度:

  • 作者強調這是仍在同行評審前的預印本研究(preprint),並非定論;多項結果需獨立重現與進一步驗證。
  • 可能解釋包括(但不限於)真實人工反射物、尚未知的自然現象、底片或資料處理瑕疵的混合。作者明確表示她並不斷言「確定為外星飛船」,但承認資料指向「技術性/構築性」的可能性,並表示自己在結果發表後經歷「本體震撼」。
  • 作者預計會遭遇社群中的嚴苛質疑與反駁,但也尋求嚴實的專家回饋以改進分析。

後續方向與建議:

  • 利用既有歷史資料推估該類暫現最可能的高度與方位,進而以當代望遠鏡或專案(如EXOPROBE)針對這些頻帶/高度進行定向觀測,嘗試在現今重新偵測相同性質的鏡面反射。
  • 增強視覺逐一檢驗(vetting)、改善資料清洗、並邀請外部團隊獨立重現與反駁,以排除或確認底片缺陷等替代假說。
  • 若確實存在大量未識別的高度反射物,建議跨領域(天文、國防、太空監測)合作以評估其來源、性質及是否仍存在於軌道上。

結論:Dr. Villarroel與其團隊在歷史天文底片中辨識出具統計顯著性的短暫點狀閃光現象,這些現象的空間-時間分佈與「地球陰影缺失」的特徵,讓她與合作者提出「太陽鏡面反射自高軌道上平面高反射構件」的可行性解釋。若此解釋成立,將暗示在1950年代人類入軌前存在大量未知的高軌道反射物,可能為人工構築物(含監視或探測用途),並與當時的核試驗與UFO目擊事件呈部分時間相關。研究目前仍屬預印本階段,需更多獨立檢驗與資料支持才能確立或推翻此一主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