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片介紹由美國海洋生物學家 David Gruber 發起的 CETI(Cetacean Translation Initiative)計畫,團隊結合海洋生物學、語言學、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於多明尼加島附近建立大規模海底錄音室與水下感測網路,成功以 AI 解讀抹香鯨的「koda」點聲系統,並達成首次有意義的人類—鯨類互動。
背景與動機:自 1970 年代「抹香鯨之歌」喚起公眾關注後,鯨類聲學研究長期受限於資料量與人類感官。Gruber 借鑑 SETI(搜尋地外智慧)的方法,提出把「地球上的外星智慧」——即鯨類——當作解碼對象的理念,成立跨領域團隊。
研究基地與設備:團隊選在多明尼加島附近建立一個 20km×20km 的海底聆聽陣列,鋪設大量海底水聽器(hydrophones)以 24/7 捕捉聲音來源與定位;同時用自主機器人貼附具感測器的吸盤標籤到鯨背,記錄個體音檔、運動、心率與社會互動,提供語音與行為的對應情境。
資料規模與處理:計畫蒐集到數以百萬計甚至更多的鯨類聲音片段,將聲波轉為頻譜圖(spectrogram)作為 AI 輸入,透過深度學習與神經網路自動辨識與分類「koda」序列,找出微小節律、速度、修飾音(ornamentation)等組合規則。
主要發現:AI 揭示抹香鯨的聲音系統具有類似「音素/音節」的基本單位,節奏、速度與修飾音的變化能改變訊息意義;不同家族或族群則具獨特方言(dialects),語法與社交情境密切相關,顯示高度社會性與文化傳承。
實驗性互動:2023 年團隊以喇叭播放特定 koda,得到鯨類以相同 koda 回應的記錄,代表已能在基礎層次上進行雙向交流,開啟從「聆聽」到「對話」的可能。
倫理與風險:團隊強調須以尊重鯨類文化與生態為優先,討論包括是否應主動介入、可能擾動社會結構或改變語言等道德議題;計畫主張在鯨類主導與最小干擾的原則下進行。
更大意義:此一方法除了改寫人類對非人類語言與智慧的認識外,也被視為一套處理陌生訊號(例如未來可能的外星訊號)的通用策略。此外,理解鯨類的社會與需求也有助於保育與海洋環境治理。
後續方向:CETI 計畫將擴展到其他鯨類(如逆戟鯨)、優化演算法與更多長期觀察,並持續討論倫理規範,期待建立更成熟的跨物種溝通平台。
總結:結合大規模聲學監測、標籤行為資料與深度學習,CETI 展示了人類首次以系統化方式解碼並嘗試回應抹香鯨語的可能性,這不僅是海洋生物學的里程碑,也對保育、認知科學與尋找地外智慧等領域帶來深遠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