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如何讓非飛行員在波音737上「著陸」?模擬器實驗與結論

這段影片由飛行教官在都柏林的 Airline Flight Academy 模擬中心,請來 YouTuber Tom Scott 在 737 模擬器上做兩次實驗:一次完全手動(無自動駕駛協助),一次透過教官以「把指令給自動駕駛」的方式完成自動著陸(Autoland)。

實驗一 — 手動著陸(無自動駕駛)
教官以無線電口述指令指導 Tom 手動操控:解除自動駕駛與自動油門、控制油門、配平(trim)、操縱桿、轉向與高度、設定航向與速度、放下襟翼與起落架等程序。Tom 在儀表、速度與航向管理上頻頻緊張、出現過度操控與航道偏差;最終未能平穩落地,機身在機場範圍撞擊(模擬器中的「撞毀」),所幸發生在機場附近,屬理想以外但仍可獲救援的位置。

實驗二 — 以自動駕駛為「第三位機組員」進行(Autoland)
教官教 Tom 使用模式控制面板(MCP)與導航/無線電面板:設定高度(如 4000 → 3000 ft)、航向(heading)、ILS 頻率、速度 bug(操縱速度)、放臂(flaps)、放下起落架、臨場捕捉本地化器與下滑道(localizer & glide slope)、啟動自動剎車與速度剎與襟翼至 40 等。教官強調不要按斷 autopilot、不要踩剎車以免切斷自動剎車,以及著陸後用腳做方向修正。自動駕駛順利捕捉 ILS 並完成自動著陸,Tom 最後在滑行道附近停下,成功示範「非專業乘客在教官指導下,透過自動化系統完成著陸」的可能性。

主要觀察與結論

  • 純粹以無經驗乘客透過無線電口述指令手動著陸極為困難,且安全風險高(實驗以模擬器呈現撞擊結果)。
  • 如果把自動駕駛視為「第三位機組員」,讓非專業人士去操作模式控制面板(設定高度、航向、ILS、速度、襟翼、起落架等),在飛機與場站支援下,自動著陸在技術上是可行且安全性高得多。
  • 關鍵點在於:不要斷開 autopilot、自動油門與自動剎車的理解與操作;確保可視下滑道訊號(ILS)、正確設定頻率與航向、以及正確管理速度與襟翼設定。
  • 影片也示範了教導時的溝通難度:即便對象理性、冷靜,口頭教導仍容易造成混亂與錯誤操作,強調訓練、標準化程序與自動化的價值。

實務啟示
在真實緊急情況下,若機組成員無法操控,讓一位受控且能理解基礎指令的乘客在專業地面或空中教官的指導下,透過自動駕駛系統完成降落,較比強迫乘客手動飛行更可行且安全。但此方式仍需機場救援與航空公司程序配合,不可視為常規替代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