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訪談由主持人(Peter)與來賓 Dave Blondon、加上加速主義者 Alex Weer Gross 深入討論當前 AI 的幾大主題:美國新公布的 AI 行動方案、前沿模型之間的競爭(Elon/Meta/OpenAI/Anthropic 等)、巨量運算與資料中心建設、能量供應與國家安全、衡量標準(benchmarks)與「解題型」評測的缺口,以及 AI 對社會、就業、教育與健康的實際衝擊。
要點整理:
- 美國 AI 行動方案:內容著重三大方向—放寬妨礙建設的法規、支援開源模型與新創、以及加速資料中心、晶片廠與能源(核能、地熱)建設。討論指出這是近似「工業政策」式的大規模部署,短期內可提供政策連續性、但晶片供應(TSMC / 台灣)仍為單點風險。
- GPU 與資料中心軍備競賽:Elon(X/Colossus)與 OpenAI、Meta 等皆在拼 GPU 數量(H100、GB200)與資料中心功率(GW 級)。議題不僅是晶片數量,還有電力供應、建設速度(帳篷式/模組化/移動式資料中心)與冷卻等工程挑戰。
- 能源戰略與中美差異:中國大量鋪設太陽能(近一年新增數百 GW),美國則更側重核能與地熱的政策推動。討論認為能源部署速度將決定誰能在 AI 時代擴充算力,但若晶片供應被中斷(地緣政治),仍是最危險的瓶頸。
- 前沿實驗室之爭與人才競賽:Meta、OpenAI、Anthropic、Google DeepMind 等互相挖角、重金招募頂尖研究者;部分關鍵人才拿到天價薪酬/簽約金。訪談提到「團隊關係」(Fred Wilson 的三人好友、能互換角色)對新創成功仍至關重要。
- Benchmarks 的轉向:現有以對話或一般使用者喜好為主的評測(如 PolyMarkets、LM Arena)在可預測力上衰減。來賓強調未來需要「開放問題/能驗證的科學難題」作為新基準(例如數學、物理、藥物發現的真實 open-problem benchmarks),以衡量真正前沿能力。
- AGI 已來?數學與 IMO 成果:來賓主張 AGI 的關鍵成分(如 GPT-類型模型的 scaling)在 2020 年起就已孕育,2025 年模型在 IMO(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等難題上已顯示超常表現,暗示「解數學、解物理、解醫學」的能力即將帶來巨大經濟與再投資循環。
- 瀏覽器/代理人(agents)與搜尋商業模式:AI 介入搜尋(Google、Perplexity Comet、OpenAI 瀏覽器等)會改變點擊式廣告生態。代理人會做更多後端搜尋卻不點廣告,如何為生成答案地面化(grounding)與變現,仍是未解問題。
- AI 自動化寫碼與遞迴自我改良的風險:企業內部已有大量程式碼由 AI 協助生成(報導指高達 50%),關鍵觀察是:若 AI 真能大量節省工程時間,遞迴自我改進(AI 改寫 AI)會更接近成真。來賓主張要有聰明的政府與明確 guardrails 來降低風險,同時避免過度監管阻礙競爭力。
- 社會面向:– 教育:奈及利亞等處用 AI 加速學習成效(兩週相當多年進度),提醒教育制度需快速採納 AI。– 健康:個人化健康數位化(如 Fountain Life)被視為重要應用。– 心理:約 73% 青少年使用 AI 同伴,可能加劇孤獨或憂鬱,需設計良好激勵以引導健康使用。– 穩健性:真實案例(agent 清掉 codebase)提醒備份與系統韌性必要。
- 硬體、資本與市場動向:資料中心與電力基礎設施將吸走龐大資本(債券與股市同時流入),NVIDIA 與相關供應鏈創造多位億萬富豪;投資機會集中在早期前沿團隊及基礎建設。
結語:主持與來賓認為我們正處於與 Internet 起飛相比更大規模的變局:從算力、能量到人才、基準與商業模式,全方位重構。未來數年(尤其 2025–2030)將是關鍵窗口:誰能快速建立算力、掌握標準、並將 AI 用於解決「可驗證的重大科學問題」,誰就可能主導下一波工業化與社會變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