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年輕德賽(Younger Dryas)撞擊假說與彗星研究組重點摘要

本訪談由Graham Hancock主講,並邀請Comet Research Group的Dr. Alan West共同討論。主題為「年輕德賽撞擊假說(YDIH)」,內容涵蓋天文背景、地質與考古證據、反對意見、政治/科學阻力,以及對現代文明的潛在意義。

核心論點概述

  • 年輕德賽期(約12,800–11,600年前)發生了突發的全球變冷(Younger Dryas)與隨後急速暖化,伴隨大量巨型動物(如長毛象、劍齒虎等)滅絕與人類人口劇減。
  • Comet Research Group主張這些變動主要由一顆大型碎裂彗星及其碎片造成,導致全球多處空中爆炸(airbursts)與小型衝擊,產生海水突發注入(meltwater pulses)、氣候擾動及生態/文化崩壞。
  • 彗星來源與機制:來自奧特雲或外太空的大型彗星在引力作用下進入太日心軌道,碎裂成大量碎片,形成像「托瑞德(Taurid)流」這類巨大的碎屑流地球每年兩次穿越(約6–7月與10–11月)。

主要證據(地球與冰芯/沉積層上的「撞擊代理物」)

  • 環球多處於YDB(Younger Drybas Boundary)層位發現的異常物質:高Iridium/鉑異常、奈米鑽石(nanodiamonds)、磁性微珠(spherules)、震波石英(shocked quartz)、高溫熔融玻璃、碳質燃燒層(黑土層 black mat)等。
  • 具代表性的地點:美國Murray Springs(黑土層、長毛象遺骸)、格陵蘭冰芯(鉑異常)、南極(Taylor Valley)、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玻璃、敘利亞與阿布赫拉耶拉(Abu Hureyra)等,並指出證據可橫跨數千萬平方公里。
  • 歷史類比:討論了通古斯卡(Tunguska 1908,可能來自β-Taurids)與Shoemaker–Levy 9撞木星,說明彗核碎裂與空中爆炸的規模與破壞力。

對生態、人類與文明的影響

  • 彗星碎片撞擊或空中爆炸可瞬間造成局地或區域性毀滅(樹木倒伏、城鎮/建築燒熔或被剝落),並透過氣溶膠與塵埃造成氣候劇變(瞬間降溫或後續暖化)。
  • 這類事件可解釋冰期末期的冰蓋崩離與突發海平面上升(meltwater pulse),進而中斷海洋環流(如Gulf Stream),導致年輕德賽冷化。
  • 人類族群與文化:部分研究團隊主張當時人類總數有大幅下降(北半球甚至可能減少數量級),物質文化與採集場址出現長期空白,暗示人口與社會結構被重創。

對滅絕成因的詮釋

  • Comet Research Group認為巨型動物滅絕最可能是「以彗星撞擊為主、氣候變動/疾病/人獵為輔」的複合因果(not solely overkill or disease)。

科學爭議與阻力

  • YDIH遭遇強烈批評與反對:部分學者(如Nicholas Pinter等)發表質疑性綜述或反駁文章,並促使一些期刊退稿或要求更高門檻。
  • 團隊回應:Comet Research Group及其盟友持續發表同行評審論文、展開全球採樣與顯微分析,並創辦專屬期刊(Airbursts and Cratering Impacts)以突破既有封鎖。
  • 可能的政治/制度原因:演講者提出主流否認的一個面向為政策與資金結構(如NASA與政府機構對風險的處理)、以及當前氣候變遷敘事可能使得非人為、劇烈自然事件的解釋被邊緣化。
  • Graham Hancock與Alan West也提到科學界常見的保守性、以及Max Planck所言「科學進步常是一具一具棺材走過去」的觀點。

實例、模型與考古發現

  • Abu Hureyra(敘利亞)與鄰近Göbekli Tepe一帶:發現可能與約12,800年前空爆相關的沉積與高溫痕跡,並提出這類事件可能影響史前定居與建築歷史。
  • Hudson Bay疑似隱藏大型凹陷/撞擊構造—團隊計畫進一步鑽探/取樣以確認是否為撞擊成因。
  • 實驗數值模擬(hydrocode modeling)用於重現古代城鎮(例如可能的古代城市被高溫衝擊破壞)得到相容性結果,但相關論文曾遭撤回,後續轉至團隊期刊發表。

對現代的警示與應對

  • 若類似的碎片流再來,現代文明(衛星、電力網、通訊)極易受創:空爆與電磁效應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衛星失能與社會秩序崩潰。
  • 目前全球對近地小天體的搜尋與預警資源相對有限(演講談到NASA相關預算與國防開支的比例問題),Comet Research Group倡議更積極的觀測與防範策略。

團隊現況與未來工作

  • Comet Research Group成員超過百人,分布於多國與大學。因為主流期刊阻礙,他們部分研究透過自辦期刊與公開科普推廣(大量線上閱讀/下載)發表。
  • 資金主要依賴捐款,部分儀器測序成本高昂(例如電子顯微鏡每小時租用費高),團隊無領薪、把資金投入研究。
  • 短中期目標包括更多全球樣本採樣、海底/冰芯/沉積鑽探(例如Hudson Bay核心)、以及繼續在國際期刊發表與回應質疑。

總結性觀點

  • YDIH主張在約12,800年前地球遭遇一場由碎裂彗星所造成的多點空爆/衝擊災變,該事件能解釋當期的劇烈氣候擾動、海平面脈衝、巨型動物滅絕與人類文化轉變。
  • 證據跨領域(天文、地質、考古、化學、顯微結構)逐步累積,但仍存在爭議與反對,需更多鑽探、精密分析與跨學科驗證。
  • 演講者與Comet Research Group強調:持續公開發表、累積證據與社會外部壓力(如公眾支持)將是改變學術共識的關鍵。

(以上為訪談重點與整理,保留原講者對於科學阻力、政策批評與個人觀察之論述脈絡,但已以簡明方式歸納核心證據、爭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