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OpenAI 與 GPT‑5:從產品、基礎建設到未來願景的全面對談

這段訪談聚焦 OpenAI 首席產品長 Kevin Weil(Kevin Wheel)就 GPT‑5 發表、產品策略、基礎建設需求、創業建議與對未來幾項重大趨勢(AGI/BCI/多模態介面、教育、媒體、太空等)的看法,整理重點如下:

GPT‑5 與產品重點:GPT‑5 是 OpenAI 迄今最強大的模型,強化了健康領域資料、程式碼能力以及「agentic」(可執行複雜指令、多工具整合)功能。發表時團隊做了大量健康面向與安全性準備,並針對模型「人格」調整(使語氣更自然溫暖)。模型能力具有 emergent(湧現)性,難以完全預測下一步會擅長什麼,這也使產品設計充滿不確定性與驚喜。

迭代部署與開放策略:OpenAI 採取「iterative development / iterative deployment」:儘早且頻繁把能用的能力放到使用者手上以獲得真實回饋,而非長期將能力隱藏直至完美。公司傾向把高價值功能最終免費化(先在付費層測試,再逐步下放);但計算密集型、昂貴的功能仍會放在 plus / pro 等付費方案。

用戶回饋與產品調整:在 7 億使用者規模下,來自社群(Twitter、Reddit、客戶支援等)與使用資料驅動重要改進。Kevin 強調在產品與研究間建立緊密回路是 OpenAI 的一大優勢,透過實際使用情境不斷改良模型表現與新功能。

全球與社會影響—印度案例:OpenAI 重視把 AI 能力帶給大眾,針對印度推出低價付費方案以擴大可及性,並認為 AI 能將會把會寫程式的人口從數千萬級別擴展到數億,從而改變教育、醫療與就業機會。

基礎建設與 GPU 需求(Project Stargate):OpenAI 面臨龐大 GPU 與資料中心需求,內部「立即使用」這些資源,不斷提高實驗與產品速度。Kevin 提到與其他單位合作建設超大規模基礎建設(五千億美元等級的投入被提及),並指出 GPU 供需短期內不會被輕易商品化。

創業者建議:他建議創業者「站在模型能力的前緣」:若你的產品正好踩在模型短板但能看見下一代模型會解決的問題,這是黃金機會;相反,避免僅補當前模型的小缺口(會被下一次模型跳躍取代)。總之,預期模型能力會快速提升並以此為基礎構思產品。

AGI、產品化與未來介面:Kevin 認為 AGI 的產品形態會是多模態、即時且能動態生成 UI 與軟體的系統,強調「anticipatory / proactive」(主動為使用者完成事務)會是重要方向。耳內或隨身的常駐介面(jewel in your ear)、多模態視訊/影像整合與 BCI(腦機介面)皆會改變交互;他個人對安全成熟後會願意嘗試 BCI,但目前仍以漸進方式看待。

教育、媒體與人性不變的價值:面對 AI,教育應假定學生會使用 AI,改變出題與評量方式、提高挑戰深度、教導學生與 AI 共學(co‑intelligence)。媒體與娛樂會更個人化,但人類對共同體驗、人際連結與「目的感」的需求仍會持續。

評估與基準(benchmarks)的挑戰:許多傳統 benchmark 已被快速飽和,需要更難、更接近經濟價值或「真實任務」的評測(例如醫療、財務模型、創意寫作等複雜與主觀領域),長時間思考(test‑time computation)與自我改進也是重要維度。

硬體與軟體共進:除了購買更多 GPU,OpenAI 也在研發自有晶片並使用 AI 協助晶片/材料設計(軟體設計驅動硬體優化),這類可被自動化的工程問題會帶來顯著的推進。

其他重點與個人軼事:訪談穿插 Kevin 的小故事(手植 RFID、家庭情形、參與國防技術協作、對太空多行星化的憧憬等),並談到 OpenAI 與競爭者(Google、Anthropic 等)的互動:競爭促使加速,同時強調團隊專注使命與執行力的重要性。

總結:Kevin 描繪的是一個快速演進、充滿湧現性與不確定性的 AI 世界:OpenAI 選擇快速迭代、廣泛讓渡能力給用戶、同時大規模投資基礎建設與安全;創業者應在模型能力前緣部署產品;教育與社會制度需重塑以配合 AI;硬體與軟體協同創新將決定下一階段的加速節奏。儘管 AGI 的邊界尚未明確達成,許多領域已出現超越人類的能力,且這種「不均勻分布的智慧提升」正改變我們工作與生活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