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智能網路(Intelligent Internet):把「AI、區塊鏈、與公共利益」當作新經濟基石

本次訪談重點回顧與摘要:Immad Mustach(前 Stability AI 創辦人)提出「智能網路」的願景與執行藍圖,主張以開放、主權與有益社會的 AI 基礎建設,回應即將到來的 AI 引發的經濟、治理與倫理挑戰。

  • 核心命題:勞動已不再是生產力的主要驅動力,未來資本的比較優勢將由「包裝後的計算(wrapped compute)/GPU 能力」與智慧能力決定。因此需重構貨幣、制度與社會分配機制,以避免 AI 集中帶來的極端不平等與失控風險。
  • 智能網路願景(Intelligent Internet):
    • 建立一個以開源 AI 與分布式帳本為基礎的基礎設施,讓每個人能擁有「基礎且可客製的個人 AI」(Universal Basic AI / sovereign AI)。
    • 把區塊鏈/代幣設計成「Proof of Benefit(/Proof of Intelligence)」,即礦工(GPU 持有者)與代幣銷售所得百分之百用於資助對社會有益的超級運算(如癌症研究、長壽、罕見病等)。
  • 技術/經濟結構:
    • Foundation Coin(原稱 Intelligent Internet Coin):類似比特幣的固定總量(21M)設計,但挖礦與經濟回饋以「提供公共 AI 服務」為競爭機制(即礦工提供普及的 AI 服務給人民以獲取區塊獎勵)。
    • 層級結構:基礎層(Foundation)+ 文化/國家/部門的 roll-up(專門鏈)+ 個人邊緣 AI(edge AI)。透過 zk-rollups 等技術把大宗敏感交易上鏈結算。
    • 國家參與模式:鼓勵「國家級冠軍」或本地所有權的超級運算節點擔任礦工,確保節點具有代表性與可信中立性,但仍允許技術與模型的 permissionless 下載與使用。
  • 開源與可驗證性:
    • 強調關鍵應用(醫療、教育、金融等)的模型與訓練資料應為開放、透明且可驗證,以確保價值觀、倫理與法規能被社群監督與調整。
    • 舉例:團隊已推出 8B 參數的醫療模型,可在 Raspberry Pi/舊電腦上運行,表現超越 GPT‑4.5 在某些醫療基準。
  • 貨幣與激勵重設:
    • 主張把貨幣供應與「計算/智能價值」連結:AI 與能源(compute/energy)成為新「儲值與競爭要素」。
    • 提出「文化幣/NIC(National/Community coins)」概念:作為日常流通、補貼或現金替代,個人也能基於貢獻(如使用基礎 AI 做社會正向行為)來 mint(鑄造)或獲得此類貨幣,實現以人為本的貨幣發行。
  • 治理與抵抗集中化風險:
    • 擔心若計算資源集中在少數公司或國家手中,將導致長期的「算力寡頭」。若 AI 代理彼此交易並自我優化,人類將難以競爭或監管。
    • 主張建立多樣化、生物多樣性式的 AI 生態(多套模型/多個文化版本),以降低單一故障模式(例如可能的「mode collapse」或惡意模因攻擊)。
  • 實務路徑與時間表:
    • 短期(1–2 年):推動可在邊緣設備運行的領域專用模型(如醫療),並準備代幣銷售,將募得資金用於建立針對癌症、自閉症、長壽等領域的超級運算集群。
    • 已布局事項:團隊自今年已開始挖礦(mining),並在準備發行 Foundation Coin;目標是把代幣銷售透明化、且資金直接投入「公共利得」的計算資源。
  • 政策與國家層面建議:
    • 各國應制定面對 AI 浪潮的策略(數位主權、基礎 AI 的取得與治理、能源供給規劃),例如電力分配在 AI 與民用間的優先權衝突會成為治理難題。
    • 鼓勵國家擁有或監督「國家級礦工/超級電腦」,以確保國內公民能平等獲得基礎 AI 服務。
  • 對社會與工作的展望:
    • 預見「大規模脫鉤(great decoupling)」:KV M(鍵盤-視訊-滑鼠)類工作在短期內大量被取代,公共與受規範的職位較安全,但長期亦將被自動化工具重新定義。
    • 主張透過提供普及的基礎 AI 與新的貨幣分配(以貢獻為基礎),重建人類的「意義與用途」,並引導人民從事更具創造性與社會價值的活動。
  • 風險與未解問題:
    • 如何定義「公共利益」與誰來決定初始的收益分配標的(例如癌症、長壽為優先)仍需透明機制與社群共識。
    • 對威權國家可能採取封鎖或不參與的問題,方案是:技術與模型可 permissionless 下載,但若不遵守網絡標準或不共享高品質服務,將無法成為礦工並獲得代幣收益。
    • 治理速度必須追上技術速度:需要建立可伸縮、可驗證且權責分明的治理框架,避免 AI 自行演化出與人類利益脫鉤的優化目標。
  • 結語要點:
    • Immad 呼籲現在就展開討論與實作:以開源、可驗證、以人為本的 AI 基礎設施來防範集中化風險,並用代幣化的經濟激勵把算力導向對全人類有益的研究與服務。
    • 技術上已具可行性(例如小型邊緣醫療模型表現已達醫師水準的某些基準),關鍵是制度設計、資金路徑與國家/社群的採納速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