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訪談/演講摘要說明:一群自稱無神論或世俗的地質學家與歷史學家在沙烏地西北部(古米甸地區)進行學術調查時,意外發現一系列與出埃及記描述高度相符的遺跡與地形,提出可能把《出埃及記》所說的「西奈山/何烈山(Mount Sinai/Horeb)」重新定位到現今的沙烏地境內,而非長期被認為的埃及西奈半島。
主要發現包括:
- 一座稱為 Jebel al-Law(當地名義為「杏仁山」)的山峰頂部呈黑褐色、被燒灼痕跡所覆,遙測與岩石分析顯示峰頂曾遭受極高溫度作用,但該區無火山或常見自然成因可解釋。
- 山腳附近有大型石圈與石造結構,石壁上刻有牛類或小牛的浮雕,樣式被部分研究者視為與《出埃及記》第32章「金牛犢」事件相類似的民間偶像或祭壇遺構。
- 一塊明顯裂成兩半的大石(類似《出埃及記》描述摩西擊石出水的情節)呈現流水磨蝕痕跡與礦物沉積,場所與周邊證據指向曾有長期水流經過。
- 沿山腳發現若干排成圈孔的古代界樁、石標或排列,與經文中禁止觸碰山腳、設立界限的敘述具相似性。
- 周邊炭層或灰燼的年代測定被部分研究者提出與傳統上對出埃及事件的年代(約公元前1400–1200年)相符合的可能性。
研究團隊的特殊性與後續反應:
- 發現者多為原先抱持懷疑態度的世俗/無神論學者,他們原本目的是研究古代貿易路線與族群遷徙;因此其報告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 在初步公佈後,沙烏地當局加強對該地的管控:圍欄、監視器、收回許可、限制外人接近與取樣,並有研究者報稱其資料或影像被下架或受壓抑。
- 部分參與研究者後來沉默、社群媒體帳號消失、或被其母機構施壓不上公開談論;另一部分研究者則表達震驚或態度由否定走向謹慎肯定。
爭議與保留意見:
- 主流學界仍對此發現持懷疑或要求更嚴謹證據的立場:包括樣本能否公開複核、年代測定是否可靠、浮雕與祭壇是否真為以色列民族性宗教活動的確切證據、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文化或自然成因可取代「聖經事件」解釋。
- 政治、宗教與學術既有框架可能影響研究與公開:埃及既有的聖地傳統、沙烏地的宗教敏感性、以及學術機構的名譽壓力都被提出為遲滯接受或公開討論的因素。
- 部分早期探勘者(如 Ron Wyatt)曾提出類似說法,但其資料長期未被主流接受;本次由世俗研究者帶來的新證據使議題再度被關注,但仍需更多公開、可複驗的科學資料。
結論與未解問題:
若這些發現被進一步驗證,將可能改寫對出埃及記地理背景的理解,並對宗教史、考古學與地緣政治產生重大影響。但目前情況仍屬爭議性報導:證據尚未被學界普遍公開審核與接受;沙烏地的限制也阻礙外界獨立複檢。最合理的立場是保持開放但謹慎——承認這些發現值得深入科學調查與資料透明,同時避免在證據不充分時做出確定結論。
若想進一步了解:重點在於尋求公開可複核的地質樣本、精確的年代測定、公佈完整航拍與3D掃描資料,以及跨領域同行評審報告,才能將這些初步發現升級為學術共識或駁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