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訪談由星際物理學家尼爾·德葛拉斯·泰森主持,特別邀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生物分子科學家Veni Rama Krishnan博士,深入探討「為什麼我們會死」這個複雜且多層面的主題。
訪談中,Krishnan博士從定義生命和死亡開始,指出生命難以簡單定義,但生物學上生命通常指能夠自我複製和演化的系統;死亡則是當一個個體無法再作為一個整體功能時的不可逆狀態。然而,個體死亡的過程常伴隨細胞不斷死亡與更新,這是生命持續的矛盾一面。
博士談及老化是細胞及分子逐漸累積損傷的結果,包括DNA的遺傳訊息改變(主因之一為表觀遺傳學的調控),蛋白質功能退化(如阿茲海默症與蛋白質聚集),以及線粒體功能衰退(線粒體產生的活性氧物質造成損害)。細胞老化時會進入「細胞衰老狀態」,停止分裂並釋放促發炎症的物質,這本是防癌機制,但累積過多反而導致組織炎症和損傷。
在抗老化研究方面,談及幹細胞再生與細胞重編程技術,如山中伸彌引入的四種轉錄因子成功將分化細胞重新變回多能幹細胞,為再生醫學帶來重大突破;同時,也提及限制熱量攝取(禁食或模擬禁食)能延長生命和改善健康,相關藥物如雷帕黴素則能模仿這些生理效果,但因免疫抑制副作用,尚需調整劑量。
訪談還涵蓋了進化學解釋—自然選擇促使生物將資源集中於繁殖而非無限延長壽命,生命體實則是達成基因傳遞最大化的工具。不同物種壽命差異極大,蝙蝠、格陵蘭鯊等因適應環境有較長壽命,而水螅和永生水母甚至近乎不老。人類作為頂級掠食者,罹患自然死亡的命運較獨特。
此外也討論了長壽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如人口老化、世代阻塞與創新減緩。個人與社會需求間存在矛盾:大多數人希望延長健康壽命,但長壽社會可能使年輕世代難以發揮影響力。
最後,主持人尼爾·德葛拉斯·泰森反思死亡賦予生命意義,若能永生,可能失去迫使我們珍惜當下、實現夢想的動力。死亡本身雖令人恐懼,但也是生活的必然定義,讓生命中的每一天變得珍貴。
總結而言,此訪談從生物分子機制、老化理論,到進化觀點及倫理社會面向,多角度深入解析了「為什麼我們會死」的科學與哲學問題,展示了當代科學對生命終極問題的認知與探索現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