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模擬宇宙、量子觀察與人生作為RPG的思考

主題概要:本訪談以電玩開發者與資訊科學背景的Ryzswan(RZswan Burke)為主講,從量子物理的觀察者效應切入,提出「模擬假說」作為解釋世界奇異現象(如量子不定性、似乎會被觀察而崩潰的波函數、微觀延遲選擇)的有力框架,並把古今宗教的「世界如夢/幻」比喻與現代資訊/遊戲技術結合,探討生死、自由意志、意義與倫理等問題。

關鍵論點:

  • 量子力學與觀察者效應:以薛丁格貓、延遲選擇等實驗說明,系統直到被測量時才「塌縮」到一種結果,似乎顯示「實在性不是局部固定的」——這成了模擬假說的重要出發點。
  • 模擬解釋的直覺:在電玩中為了效能會延遲渲染(只呈現玩家需要看到的部份),類比宇宙可能以有限資源在「需要時才運算/呈現」,此視角可同時回應多重宇宙與哥本哈根詮釋間的爭論。
  • 資訊本體論(it from bit):引用John Wheeler「從位元到物」等觀點,物理世界可被視為資訊排列而成,物質如何被「呈現」則可能是外層計算/渲染的結果。
  • 宗教與古老隱喻的現代詮釋:各宗教以「夢、戲、投影、審判/記錄」等比喻描述人世,模擬假說可作為把科學與宗教隱喻連結的有用語言橋樑(例:人生預覽、生命檢視、靈魂如玩家)。
  • 自由意志與NPC vs Player:若世界是規則系統(或程式),生物/大腦作為有「性質」的處理器,則純隨機不等於自由意志。模擬模型能容納「扮演者/玩家外在自由」與「系內自動化(NPC)」兩種可能性。
  • 近死經驗與回顧式生命檢視:許多NDE報告包含漂浮體驗、見光、生命回顧(且能感受他者視角),主持人認為這類現象與模擬或非物質意識延續的解釋互相呼應;但也承認自我報告的可疑性與替代(神經化學)解釋。
  • 「故障/異常」作為線索:遙視、共時性、不可解的UFO目擊等異常被視為檢驗物質論不足、尋找新模型(如模擬假說)的窗口。

類比與實例:講者大量以遊戲開發(Minecraft、No Man's Sky、程序生成、延遲渲染)、VR沉浸、棋局模擬來說明世界如何以規則與機率被「運算」。以遊戲設計原則(「易上手難精通」)比喻人生的挑戰設計與學習曲線。

倫理與實踐性的結論:

  • 如果接受模擬或信息本體論,最佳生活策略仍是「對他人善良、把困難當成任務/關卡來學習」。
  • 即便模擬真假未定,研究規則(物理、量子)能實際帶來力量(例:核能、GPS),理解越深有越多可能性與風險。
  • 關於致幻劑、冥想與變性意識,講者認為可作為開啟不同知覺的工具,但對藥物有風險與副作用的顧慮;另強調冥想、呼吸等非藥物方式亦能進入改變意識狀態。

個人立場與延伸閱讀:講者傾向但不絕對肯定「我們可能在模擬中」,偏好有「玩家/靈魂」參與、人生有目的與可回顧的RPG式版本;已著書(如 The Simulated Multiverse)並將推出新版,主題結合AI、VR與宗教隱喻。訪談呼籲保持開放、以科學與經驗(尤其異常現象)交互檢驗模型。

總結要點:訪談把量子奇異、資訊本體、宗教隱喻與遊戲設計連結成一個整合性思路:即便無法斷定「是否為模擬」,此框架提供理解世界奇異現象、思考自由意志與人生意義的新角度——重點落在:學習規則、善待他人、把挑戰視為成長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