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訪談對象為一位在寺院修行多年的佛教僧侶(從事超過30年,並曾為好萊塢明星與企業領袖授課)。他從自身創傷、失衡與長期閉關的經驗出發,探討現代人普遍的焦慮、成癮、空虛與尋找目的的問題,並提出以正念與慈悲為核心的修習法門。
核心觀點
- 現代困境:科技與商品化訊息讓人持續感到「不夠」,把幸福放在外在成就或物品上,造成永無止境的追逐與空虛。
- 欲求與多巴胺:追尋比擁有更令人愉悅,多巴胺在得到前會下降,導致不斷尋找下一個目標;真正想要的是「欲求消失的自由」。
- 佛法不是崇拜神祇,而是內在心智的科學與訓練,強調覺醒(Buddha = awake)與觀察自心。
修習與方法(簡單實作)
- 三個基本步驟:專注呼吸 → 注意到心念飄走 → 溫和把注意力帶回(重複)。這個「回到」的動作就是力量來源。
- 每天建議:從每天10分鐘開始,最好早晨起床後;並在日常中做「微時刻」正念(排隊、等車、交通堵塞時覺察身體、呼吸)。
- 設定慈悲的意向:不是只為個人,而是把修習獻給自己與眾生,將注意力與善意帶入感受中。
- 不要追求「空白無念」或立即的愉悅;思想飄走是正常且必要的訓練素材。
面對痛苦、創傷與哀悼的做法
他分享自己被性侵、家庭變故、過度放縱導致身心崩潰,甚至被牛津除名,後來出家、並在四年閉關中經歷極端的憂鬱與恐慌。關鍵轉折不是逃避或分析故事,而是把痛苦當作修觀察的對象:
- 把注意力放在身體感受(例如胸中的刀刺感)而非反覆的敘事或責怪;以慈悲心「抱持」那個受傷的部分,像抱著受傷的動物般溫柔。
- 接受(acceptance)不是屈服,而是以慈悲及覺察去轉化痛苦,從而減少皮質醇、增生內啡肽,讓痛苦逐漸融化。
- 寬恕不是給對方,而是放下讓自己受苦的枷鎖。
修行對領導與工作表現的影響
正念並不會讓人變得鬆懈,相反是提升專注、情緒穩定與精準決策的能力。多位成功人士(如Ray Dalio、Marc Benioff、Oprah、Jack Dorsey、Steve Jobs)也表達過冥想對其思維與創見的正面影響。
對現代人的建議與提醒
- 媒體與科技常以恐懼或匱乏促使消費,必須以正念保護自己的心智;不需逃離生活,而是在日常中練習「在恐懼的世界中無畏」。
- 實踐重於只知理論:很多人聽過道理卻沒做。把冥想當作「日常鍛鍊」,持之以恆才見效。
- 可從短期靜修(週末、三天)開始,不必一開始就走極端閉關;但對某些人,出家或長期修持是合適的路。
結論
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獲得或持續追逐,而是內在對欲望與痛苦的自由回應。透過簡單且持續的正念與慈悲練習,人可以逐步成為自己心智的主導者,減少被思緒綁架,並在生活與工作中更有效且有同理心地行動。
推薦入門:每天10分鐘的呼吸正念、微時刻練習、以慈悲為意向;並理解練習是長期、漸進且以「回來」為力量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