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訪談主要是與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對話,探討現實的本質、感知與意識的關係,以及人生觀與靈性等深刻議題。以下是重點總結:
1. **現實是虛擬頭戴裝置的投射**
霍夫曼認為,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包括空間與時間)並非真實本質,而是一種像虛擬實境頭盔一樣的「頭戴裝置」所顯示的介面。我們的感官並非為了看到真相而進化,而是為了生存與繁衍的適應性行為而作用。
他利用「Grand Theft Auto(俠盜獵車手)」遊戲比喻:玩家所見世界僅是遊戲中的虛擬世界,而真正的「程式設計師」(即超越的意識)才擁有外在真實世界的掌控權。
2. **達爾文進化論與真實感知的背離**
基於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感知系統是為了「適應」而非呈現真實,霍夫曼甚至以數學證明感官感知真相的機率為零。因此,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為生存做出的「簡化與虛構」,不是現實的全貌。
3. **多樣的動物感知世界的差異證明真相的主觀性**
例如蝙蝠用回聲定位感知世界,珠寶甲蟲誤認啤酒瓶為配偶等,都顯示不同生物依照生存需要,演化出不同的感知方式,並非看到絕對真實。
4. **意識是根本,物質與空間時間衍生自意識**
霍夫曼提出他的「意識代理網路理論」(Conscious Agent Network Theory),企圖從意識本身建立數學模型,進而推導出空間時間的結構以及物理定律。
他認為大部分物理學試圖從物質推導意識的做法有巨大缺口,無法解釋為何特定的物理狀態會產生特定的意識經驗。
5. **靈性與科學的交會**
霍夫曼在個人經驗中結合科學與靈性,他透過冥想認識到自己不只是物質身體的投射,而是超越個體「虛擬身分」的無限意識存在。
他也認可許多宗教中關於愛與超越自我的教義,指出耶穌「愛鄰如己」與佛教、印度教等靈性傳統的共通核心:意識的統一與無條件的愛。
6. **死亡與頭戴裝置的卸下**
死亡被比擬為卸下虛擬頭盔,脫離物質與時間空間的限制,意識將自由存在,只是我們無法用現在的知識完整理解死後的狀況。
7. **痛苦、苦難與現實扮演的角色**
苦難被視為生存系統中的警示信號,進化給與我們感知痛苦的機制,促使避免致命危險。苦難與痛苦對超越的意識而言可能有不同的意義與經驗。
8. **科技發展與操控「現實程式碼」的可能性**
霍夫曼提到自己正致力於研究如何開發更深層次的技術,類似於能編輯「頭戴裝置」的程式碼,將帶來超越目前物理法則的奇蹟科技,例如時空旅行,並同時帶來道德風險與挑戰,如同潘多拉盒子一般。
9. **對人生的實踐建議**
• 認識自己超越物質身體與社會身份的本質,減少因虛假認定而產生的焦慮與競爭。
• 培養無條件的愛,尊重眾生皆為同一意識的不同化身。
• 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認識現實的豐富與無限。
• 接受苦難與挫折是經驗遊戲的一部分,透過冥想與靜坐尋找內在的寧靜與真我。
10. **意識AI與未來的思考**
霍夫曼關注人工智慧的未來,認為目前AI只是在做大量數據的相關性計算,尚未真正理解意味與意識。他計畫基於意識模型推動更具理解力和智慧的AI發展。
總結而言,唐納德·霍夫曼的觀點顛覆了傳統對現實、意識與生命的理解,他結合科學嚴謹與靈性洞見,呼籲人們跳出「感官世界即真實」的框架,認識更深層且無限的「意識本質」,並以此開拓更自由、充滿愛與智慧的人生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