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哥貝克力石柱群:重要性、爭議與保護危機

本次訪談重點在說明哥貝克力石柱群(Göbekli Tepe)的考古與當代爭議,並由Graham Hancock與近日親訪現場的Jimmy Cetti與Mike Collins共同討論現況與未來走向。摘要如下:

一、哥貝克力的重要性
- 哥貝克力約建於公元前9600年(約11,600年前),比史前巨石陣早約7,000年,是目前極重要的史前巨石(T字型石柱)聚落與宗教天文場所,顯示前農耕時代的狩獵採集群體也能建造大型石構建築。
- 其石雕圖像(如第43號石柱的禿鷲與胸腹圖)被部分學者解讀為天文記錄,連結星座(如人馬座/銀河中心暗區)與「歲差」循環,可能紀念或預警年表(與「青年乾燥期」/Younger Dryas及阿布赫雷拉(Abu Hureyra)陨石/空爆假說有關)。

二、從克勞斯‧施密特到現況的管理變動
- 領導挖掘的著名考古學家Claus Schmidt於2014年去世後,2016年營運與管理移交給土耳其大型企業Dogus Group。隨後原本的考古挖掘大幅縮減或停止,官方強調保護及發展觀光,但許多學者與講者認為這是以經濟利益為先、考古研究被放在次位。

三、現場破壞與疑慮
- 當地先前被在地人種植的橄欖樹遍布未挖掘區域,樹根有可能深入並破壞未發掘的石柱與構造。Jimmy Cetti揭露後,這些樹被清除,顯示公眾壓力能促使改變。
- 官方為觀光而在現場搭建大型「屋頂遮罩」,以鋼樑、支柱直接鑽入地面;訪客與錄像者拍到支柱與深孔就位於未挖掘區域(甚至距離第43號石柱很近),Karahan Tepe也正以類似方式施工並有20英尺深的孔洞在未挖掘區出現。批評者擔憂施工傷害遺址原貌與未發掘遺存。

四、學術與社群衝突
- 揭露者(如Jimmy、Mike、Graham)遭到部分考古界人士與線上群體強烈反擊,包括質疑其專業、指控違法或越界拍攝,甚至人身攻擊與中傷。這導致公開討論變得情緒化且個人化,並已影響到部分實際活動(如Mike被迫取消土耳其導覽,損失金錢)。

五、關於第43號石柱與天文詮釋
- Paul Burley、Martin Swatman等學者/研究者將第43號石柱之圖像與銀河中心、射手座(人馬)/歲差週期對應,分別提出:一為紀念12,800年前的事件(Younger Dryas 可能的空爆/撞擊),另一為以歲差向未來發出的「預警」或時間戳記(與瑪雅2012議題有類似思想脈絡)。Graham提出兩者或可同時成立:既紀念過去,也用天文語言向未來傳遞訊息。

六、區域與全球連結的討論
- 會談擴展至周邊及全球的巨石文化:Karahantepe、賽浦路斯、以色列、黎巴嫩(巴爾貝克)、馬耳他、梅諾卡等地的類似構造與象徵,討論是否存在一個更廣泛、跨海的「石器文明」或思想延續。講者亦質疑某些傳統年代測定(如馬耳他、梅諾卡)是否可能被低估。

七、呼籲與行動建議
- 講者主張以「考古稽核/公民監督」(archaeological audits) 的方式:到訪者拍照、錄影、上傳分享、揭露不當施工或管理,透過輿論壓力促使當局改變政策。
- 強調「公眾輿論」的力量:在哥貝克力的樹木被清除即為範例;若不在世代內挖掘重要站點(官方聲稱可能由未來世代接手、甚至估計需150年完成),將喪失研究與理解人類遠古記憶的機會。
- 主張跨領域、開放的考古研究與思想考古(考察「觀念的延續」),並反對只由「專家權威」壟斷討論與決定。

八、情緒與反思
- 訪談氛圍帶有強烈的情感(憤怒、惋惜、堅持),演講者擔心重要遺產被「馴化成觀光商品」而失去原始的文化/天文語境。亦呼籲更多人以負責任方式參與監督與保存。

結論(行動要點)
- 關注哥貝克力與周邊未挖掘遺址的管理政策與施工細節;拍照記錄並公開分享以形成輿論;支持獨立調查或更多挖掘資源投入;鼓勵跨學科與公開討論,反對個人攻擊,促進透明與負責任的文化遺產保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