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宇宙觀照人生:Neil deGrasse Tyson 談科學、信仰、意義與未來

本次訪談由 Neil deGrasse Tyson 展開,圍繞「宇宙觀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世界與人生」的核心議題,討論面向包括占星與迷信、科學與宗教、人生意義、死亡與悲傷、太空探索、人工智慧、外星生命與基礎科學的重要性等。

宇宙觀與「一體性」:Tyson 多次強調「宇宙觀」能帶來視角上的改變──我們字面上由恆星生成的元素組成(「我們是恆星塵」),與其他生命共享許多基礎成分(例如與香蕉有共通基因),且空氣與水分子會全球混合,從科學上支持人類彼此相連的觀念。把個人困擾放在宇宙尺度來看,常能減輕焦慮並帶來積極的「無我」感受。

科學與迷信/宗教:對於年輕世代信占星的流行,Tyson 表示不反對個人選擇,但警告若科學素養消失、價值建立在「想像的真理」上,將危及文明。他指出宗教與儀式在人類社群中具有黏著力(例如葬禮、共同聚會),能提供社群與心理支持;自己從小受天主教影響,但後來以科學為主要解釋世界的方法,同時為了能與信教者對話,曾系統讀過各種宗教經典以便理解與溝通。

意義、死亡與行動:Tyson 視「有限性」(死亡)為賦予人生意義的力量;知道生命有限反而能促使專注與行動。他不追尋外在給予的「意義」,而主張每個人都有能力並應該「創造意義」──學一項新知、減輕他人痛苦、把知識轉化為智慧。他的墓誌銘引用 Horace Mann 的精神:「在你為人類贏得某些勝利之前,不應以無愧而死。」

悲傷與傳承:談及喪親,Tyson 稱父母高壽且有完整人生,喪失雖悲但非悲劇,反而強化他把所學與智慧傳給下一代的責任感。

書籍與教育理念:他新版書《Just Visiting the Planet》以「宇宙觀」為框架,討論許多常引發爭論的主題(如種族、生命與死亡、身心等),目的是把討論拉到一個更寬廣的科學與理性層次,促進更有建設性的反思。

模擬宇宙與自由意志:Tyson 承認從計算角度看模擬宇宙有其可能性,但也提出若存在無數層模擬,我們位於其中之一的機率問題與逃生「安心解」。即便宇宙被模擬,他建議仍以「活出讓世界更好的自己」為行動準則;而關於自由意志,他認為即使無法確證,實際生活應當以能使世界變得更好的行為為指引。

太空旅行與火星前景:他對「一般人有生之年登陸他星」持懷疑態度,理由是大型載人太空任務通常由地緣政治、國防或經濟利益驅動(例如阿波羅計畫是冷戰競賽的產物)。他解釋月球與火星的物理距離、成本與時間(最低能量軌道到火星約九個月、往返需數年),並指出沒有明顯經濟或國防動機,很難出現廣泛的載人火星移民潮。

人工智慧與人機結合:他支持 AI,指出 AI 已在物理科學與數據處理上大幅提升研究效率;同時認為 AI 會推高創作者的門檻,促使人類往「真正創新」而非純模仿前進。談到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他警告人類可能淪為「寵物」般的存在,但也幽默反思被善待的可能性。

延壽與社會影響:關於延長人類壽命,他提出「逃逸速度」概念(每年醫療進步延長壽命),並對「少數人永生」可能造成的資源與創新停滯表示憂慮:若老一輩長期佔據資源與權力,可能扼殺新一代創新。

外星生命與 UFO:Tyson 認為宇宙浩瀚、生命成分普遍,從地球快速出現生命的事實看,銀河系內出現其他文明是合理的推測(他與同事估算可能有數十到上百個當代文明),但迄今沒有可靠證據顯示外星訪客造訪地球;另外強調 UFO(未識別飛行物)並不等於外星人。

黑洞與科學方法:他以通俗方式解釋黑洞(重力使逃逸速度達到光速、光也無法逃離)以及黑洞如何透過星系變形、X 光輻射等間接證據被發現;並以「科學能在未直接觸及的情況下知道事物」說明現代科學方法的威力。

科學與社會責任:Tyson 多次強調科學素養對民主與文明的重要性:若政策與法律基於「想像的真理」而非客觀證據,可能導致文明解體。他提出著名觀點的變體:「如果你把『上帝』定義為科學尚未探索之處,那麼上帝就是一個不斷縮小的無知空間(God of the gaps)」,提醒不要以未解之謎做為停止探索的藉口。

個人反思與忠告:Tyson 分享了自己的遺憾(例如年輕時曾在評語中過於苛刻),並給年輕聽眾的建議:保持謙遜、每日學習、愛上提問而非只追答案、不要過度固守自我觀點。他認為最佳的智慧來自親身經驗與犯過的錯,鼓勵人們勇於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

總結而言,訪談以「以宇宙視野看人生」為主軸,Tyson 結合科學知識與人生哲學,既批判盲目信仰與迷信,也尊重宗教與社群帶來的凝聚力;他鼓勵以科學方法、好奇心與謙遜態度來面對未知,並以行動去創造個人與社會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