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Balaji Srinivasan 討論 全球視角、個人學習策略與自我提升的實踐方式

🎬 一、文化觀察與「現實校準」

Balaji 提到,西方人往往對「非西方富裕階層」的真實生活缺乏理解。他指出:

「電影通常不會真實呈現富裕的非西方人,唯一的例外可能是《Crazy Rich Asians》或《Squid Game》。」

他的意思是,媒體往往將亞洲或中東世界描繪成貧困或壓迫的象徵,但忽略了這些地區也有極高的財富與科技發展。因此,他建議:

「要真正理解世界,就必須親自到當地觀察、體驗。否則,你的世界觀會被電影與媒體誤導。」

這是他對「全球化視野」的呼籲——不要被矽谷或好萊塢的敘事限制,要親身「校準(calibrate)」自己的認知。


📚 二、給個人的建議:學習與離線

主持人隨後請他給一般人(非創業者)的建議,Balaji 提出一套系統性的自我升級方法:

  1. 先確定自己是否擅長數學

    • 若擅長數學,應該花一個月完全離線(他稱之為「數位隔離/Faraday cage 模式」),深入學習:

      • 計算機科學(可用 LeetCode、Brilliant.org)

      • 統計與機器學習(可學 Karpathy 的 Fast.ai)

      • 加密貨幣原理與實作。

    • 強調「全離線、全專注、紙筆學習」,不受社群媒體干擾。

    • 他說:「網路會在你回來時還在那,你不會錯過什麼。」

  2. 若不擅長數學

    • 可學習提示設計(prompting)、內容策展、AI 協作等領域,仍有巨大的創業空間。

  3. 「Pro-Internet, but also Pro-Offline」

    • 他用「汽車與步行城市」作比喻:我們可以同時支持技術進步(AI、Crypto),又重視人性回歸(靜心、手寫、自然)。

    • 他說:「我們應該建造更多具備『法拉第籠效應』的建築——像電梯那樣,進去後手機訊號會斷,讓人能真正專注。」


🧘 三、從科技回歸人性

這段對話的情緒逐漸轉向哲學與人生層面。
Balaji 認為科技應當服務於「內在成長與專注力」,而不是讓人陷入資訊噪音。
他強調:

「專注與靜心,才是現代人能夠重獲創造力與清晰思考的核心。」


🌎 四、結語:try to make it a better world

最後主持人回應這一段時,用了一句總結:

「We’re all just trying to make it a better world.」(我們都只是想讓這世界變得更好。)

Balaji 認同地表示,這正是他推動「Network State(網路國家)」與教育實驗(如 Network School)的初衷——
希望科技能幫助人們更自由地學習、自主地創造,進而讓世界在多樣性中變得更好。


🔍 小結

從「Squid Game」到「try to make it a better world」這段,是整場訪談中最具「人文深度」的一段。Balaji 傳遞的核心訊息是:

  • 親身理解世界,而非透過媒體想像。

  • 離線專注是新時代的競爭優勢。

  • 科技進步應輔助人性,而非吞噬人性。

  • 最終目標是共同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