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這段訪談主要探討腸道微生物群對情緒、憂鬱和焦慮的深遠影響,並介紹一種由Dr. Davis發現並推廣的特殊益生菌製作方法,以恢復人體中可能已缺失的關鍵微生物—乳酸菌Lactobacillus reuteri(簡稱L. reuteri)。重點如下:


1. **腸道與情緒的關聯**:人體自身只產生17種消化酶,而腸道微生物能產生超過60種,其中有些微生物分解纖維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如丁酸)能促進腸道健康。而且腸道製造90%的血清素等神經傳遞物質,透過迷走神經與大腦雙向溝通,影響情緒、焦慮和憂鬱。


2. **腸道微生物失衡的問題**:抗生素、除草劑(如草甘膦)、壓力、不良飲食等破壞腸道有益菌,導致有害菌過度生長,出現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腸漏症、炎症等,進一步影響糖代謝及整體健康。


3. **L. reuteri的特殊功效**:

   - 能在人體小腸和大腸定殖,產生抗生素成分對抗有害菌。

   - 刺激產生催產素(oxytocin),這種激素能減少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促進社交行為、降低焦慮和憂鬱。

   - 促進傷口癒合、肌肉增強、改善睡眠質量、增加免疫力,以及帶來皮膚年輕化和體態改善等多重好處。

   - 在老鼠研究中,餵食L. reuteri可逆轉衰老跡象,保持青春活力。

   - 訪談提及,約有96%現代人因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失去這種微生物,但原始部落及野生動物仍普遍擁有。


4. **獨特的發酵製作法**:

   - 與市售乳酸菌片劑不同,Dr. Davis使用36小時的長時間發酵(遠超過市售酸奶常見的4至12小時),在人體體溫約99°F下培養,使菌數倍增至約3000億,製成濃縮益生菌食品。

   - 配方包含膳食纖維澱粉素(inulin)及乳製品半奶油(half and half)。

   - 建議每天服用半杯,作為日常保健促進腸道和情緒健康。


5. **社會與心理影響**:

   - 現代社會社交隔離、心理疾病和自殺率驟升,乳酸菌的恢復不僅促進個人身心健康,也有助於提升愛與同理心、減少自我中心行為。


6. **製作示範**:

   - 打開膠囊,取出乳酸菌粉末混合inulin和半奶油,放入酸奶機,加入水使水位與混合物齊平,調溫至99°F,發酵36小時完成。

   - 冷藏後,每天食用半杯,可加入果粒或甜味劑增添風味。


總結而言,這段訪談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和Dr. Davis的臨床經驗,指出現代許多人因腸道關鍵益生菌缺失導致情緒障礙和健康問題,並提供一種可行且簡易在家完成的高濃度益生菌製作方法,有助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進而改善心理及身體多方面健康。



是否有必要直接補充「阿克蘭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腸道益生菌

 這段訪談主要討論了一種名為「阿克蘭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腸道微生物,及是否有必要直接補充它。


重點如下:


1. **阿克蘭氏菌的重要性**  

   這種細菌是大多數人腸道微生物群的一部分,約占整體微生物的3-5%。研究顯示健康、體態較瘦的人體內的阿克蘭氏菌數量較多,而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則較少,顯示它可能與健康和血糖調控有關。


2. **補充阿克蘭氏菌的效果與問題**  

   曾有研究將阿克蘭氏菌作為益生菌補充,並觀察到血糖(如HbA1c)有輕微下降(約0.6%),但效果相當有限。市面上相關產品價格高昂,且補充成效微弱,使得直接服用阿克蘭氏菌並非經濟或實用的選擇。


3. **大多數人其實體內已有阿克蘭氏菌**  

   約有70-95%的人體內已有此菌,若已有菌株,直接補充意義不大。與其買菌不如吃促進其生長的食物。


4. **促進阿克蘭氏菌生長的飲食因素**  

   - 含有菊糖(inulin)、果寡糖的食物:如洋蔥、大蒜、青蔥、根莖類蔬菜。  

   - 特級初榨橄欖油中的油酸。  

   - 透明質酸,動物性來源如腦、皮膚、舌頭或補充劑。  

   - 紅辣椒中的辣椒素。  

   - 其他抗氧化物如蝦青素。  

   這些食物可有效「種植」與促進阿克蘭氏菌生長。


5. **不建議嚴格生酮或肉食飲食**  

   缺乏可發酵纖維(益生元)會導致許多良好菌株死亡,阿克蘭氏菌因能吃腸壁黏液而過度繁殖,可能引發腸道發炎、潰瘍性結腸炎,甚至血液中毒素增加,長遠反而損害健康。


6. **過度阿克蘭氏菌問題**  

   健康菌比例約3-5%,但飲食過於嚴苛時,阿克蘭氏菌可能暴增至20-36%,造成腸黏膜受損,不易恢復。


7. **有時候死菌也有效**  

   一項比利時新研究發現,死掉的阿克蘭氏菌在改善代謝參數(血糖)方面效果幾可媲美活菌。


8. **建議策略**  

   - 先透過飲食攝取各類促進阿克蘭氏菌的食物,搭配發酵食品和修復其他關鍵菌群(如乳酸菌)。  

   - 幾個月後做腸道菌群檢測,評估阿克蘭氏菌數量。  

   - 若數量充足,無需額外補充阿克蘭氏菌益生菌。  

   - 若缺乏且特殊情況下,考慮補充。


總結:阿克蘭氏菌對健康有益,但大多數人已有此菌,直接補菌性價比低,透過均衡飲食促進其自然繁殖是更優先且安全的做法。過度限制飲食可能反而讓阿克蘭氏菌過度增生損害腸道健康,應避免長期嚴苛飲食導致此問題。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腸道細菌如何影響人體老化與活力

這段影片深入探討了「腸道細菌如何影響人體老化與活力」的科學原理和實踐方法,重點總結如下:


1. **腸道細菌的重要性**  

   人體內大多數細胞其實是細菌,這些腸道微生物對能量產生、炎症控制、免疫系統、腦力清晰度以及細胞老化速度有深遠影響。


2. **腸道細菌與線粒體能量代謝**  

   腸道中的特定細菌會透過酵解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丁酸鹽),促進線粒體功能,提高細胞能量產生,使人感覺更有活力、恢復更快。特別菌種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可以改善新陳代謝和精神專注度。


3. **腸道健康與全身炎症(Inflammation)**  

   約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健康的腸菌能幫助免疫系統維持平衡,降低全身性慢性低度發炎(稱為inflammaging),減緩DNA端粒的縮短,進而延緩老化。透過攝取益生菌、纖維及避免加工種子油可有效減少炎症。


4. **腸腦軸與情緒調節**  

   腸道細菌製造神經傳導物質(如GABA和血清素),透過迷走神經與大腦溝通,影響情緒、焦慮和認知功能。保持腸道菌叢多樣性、攝取發酵食品和規律呼吸有助於提升心情和思緒清晰度。


5. **進食時間對腸道與健康的影響**  

   腸道菌叢有自身晝夜節律,過晚或持續進食會干擾其修復和清理功能。實施時間限制飲食(如每日10-12小時進食窗口)可促進腸道菌叢健康、促進自噬作用並提升能量代謝。


6. **年齡增長與菌種變化**  

   50歲以後,對有益菌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需求增加,但常因飲食不良而減少。富含多酚、膳食纖維及Omega-3的食物(如蒜頭、燕麥、亞麻籽等)可以幫助增加益菌。


7. **飲食與微生物代謝的關係**  

   腸道菌群決定了食物營養素的吸收與利用率,良好的菌群能轉化維生素與脂肪酸,提升身體吸收效率,特別對老年人尤為重要。


8. **具體實踐建議**  

   - 每餐加入富含益生元纖維(洋蔥、大蒜、韭菜等)  

   - 配合多酚豐富食物(藍莓、綠茶、初榨橄欖油)  

   - 加入發酵食品(泡菜、酸菜、優格)增加菌群多樣性  

   - 實施時間限制飲食,避免睡前兩小時進食  

   - 慢嚼飲食、用呼吸激活迷走神經促進腸腦軸溝通  

   - 製作營養豐富的微生物助長奶昔,如含發酵飲品、亞麻籽、綠葉蔬菜及香蕉或燕麥等。


影片強調,透過持續且細微的生活習慣變化,可以由內而外重塑生理機能,促進能量、生理與情緒的整體健康,達到真正的延緩老化,並邀請觀眾從今天起開始實踐這些科學基礎的腸道保養方法。 



老化並非固定且無法改變的生物過程,而是受到日常行為、生活方式與環境的深刻影響

 這段影片內容主要說明「老化並非固定且無法改變的生物過程」,而是受到日常行為、生活方式與環境的深刻影響;約80%的生物老化可透過這些因素調控。作者舉例說明了六個「黃金習慣」,科學證實它們能延緩甚至逆轉生物老化,尤其適合50歲以上人群,幫助保持年輕、活力與認知敏銳。


1. **維持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年過50後,大腦仍能透過學習新技能(如新語言、樂器、運動等)刺激腦部不同區域,促進神經元生長並維持腦功能。建議每90天學習一項新技能,投入20-30分鐘/天、每週4~5天。


2. **區域2有氧運動(Zone 2 Cardio)**  

   中低強度(心率達最大心率的60-70%)持續30-45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有助於激發線粒體新生與效率,增進細胞能量,減少發炎與身體退化。


3. **限制飲食時間(Time-Restricted Eating, TRE)**  

   每日限定8~10小時進食,餘下時間禁食(14~16小時),能啟動自噬作用(Autophagy),清除受損細胞與蛋白,提升代謝與抗老化能力。


4. **策略性光照管理**  

   早晨30-60分鐘接受自然光照射,調節生理時鐘,提升皮質醇,增強精神與認知。夜晚則降低藍光及強光刺激,促進褪黑激素分泌,改善睡眠與修復。


5. **蛋白質攝取與阻力訓練**  

   年長者肌肉流失(肌少症)不可忽視,建議每天攝取1.2~1.6克/公斤體重的高品質蛋白質,並以阻力訓練(例如深蹲、推舉等複合動作)維持肌肉量,提升代謝與抗衰老力。


6. **呼吸控制練習**  

   透過深呼吸、節奏呼吸(如生理嘆息法、方塊呼吸法)調控自主神經系統,降低壓力、促進副交感神經活性,提升情緒穩定和生理健康。


總結:這六大習慣不是一蹴可幾的奇蹟療法,而是需要每天持續、科學佐證的生活方式調整,促使身體與大腦持續適應與成長。無論年齡多大,透過正確行為都能有效影響基因表現,延長健康壽命。建議觀眾從其中一項習慣開始實踐,逐步融入生活,創造長期健康效益。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對提升大腦功能和改善情緒有幫助的營養補充品

 這段訪談主要談論對提升大腦功能和改善情緒有幫助的營養補充品。主持人推薦了幾款「最大贏家」的補充品:


1. **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改善情緒、記憶及減輕疼痛。

2. **藏紅花(Saffron)**:被稱為世界最貴的香料,根據26個隨機對照試驗,效果與抗憂鬱藥相當,但幾乎沒有副作用。作用機制是提升多種神經傳導物質並降低發炎標記。最新研究綜合了192個研究和17,000名受試者,確認藏紅花對憂鬱症效果最佳。

3. **鋅(Zinc)**和**薑黃素(Curcumins)**:與抗憂鬱藥合用時,可大幅提升療效。

4. **5-HTP**:主要用於提升血清素,但療效不及藏紅花。

5. **L-茶氨酸(Theanine)**:對焦慮和注意力有幫助。

6. **多種維他命**:尤其是含有維他命D、B6、B12及葉酸(prefer methylated版本),維他命D低下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

7. **硫辛酸(SAMe)**:對改善疼痛和情緒也有效。

8. **其他補充品**:如冬蟲夏草(Ashwagandha)可提升睪固酮並平靜身心;鎂(Magnesium)依需求選擇不同類型(氧化鎂緩解便秘,甘氨酸鎂助眠,葡萄糖酸鎂緩解肌肉抽搐)。


主持人分享了自己因基因多型性導致B12吸收障礙,改用注射型B12後,精力明顯改善,並強調很多醫師並未受過補充品相關訓練,往往直接開藥,忽略了先調整簡單營養素的重要性。


最後,主持人推薦一款稱為Element的電解質飲品,含鈉、鉀、鎂,無糖無人工添加,能減少肌肉痙攣與疲勞,提升大腦健康與食慾調節,並提供免費試用包。


總結來說,訪談強調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品,如藏紅花、Omega-3、鋅和薑黃素,配合生活習慣調整,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情緒和大腦功能,對抗憂鬱和焦慮有積極作用。



馬修·麥康納分享了他對「不要敷衍了事」(Don't half-ass it)這句話的理解

這段訪談中,馬修·麥康納分享了他對「不要敷衍了事」(Don't half-ass it)這句話的理解──如果決定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做到言行一致,避免猶豫不決或半途而廢。他回憶起當他告訴父親想從法學轉到電影學時,父親回應「別敷衍了事」,這句話成為他面對人生挑戰的座右銘,強化了他的責任感和勇氣。


他談及自己在拍攝電影《迷失方向》(Dazed and Confused)時的經歷,如何從偶然機會獲得角色,並憑藉對角色深刻的理解和熱忱成功詮釋。此外,他提到父親去世對他產生的影響,使他對生命更加坦然面對,不畏懼失敗。


馬修也分享了自己面對危機的心態──即使當下感到痛苦和迷惘,他仍會嘗試幽默看待困境,期望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渡過難關;並強調幽默感是他生活中的重要支柱。關於成功與自我價值,他談到應該更善待自己,擁抱健康的自我認同,且不要害怕成為「自己最大的支持者」。


他也探討了與伴侶相處之道,重視先成為朋友,再彼此激發對方的長處,追求相似的價值觀與道德底線,並且容許對方成長和改變。談到人生轉折,他說勇於放下已擁有的「好」事物,為了追求「更好」的機會,需要極大的信念和毅力。


關於生活中的快樂和痛苦,麥康納強調兩者皆為人生的一部分,學會欣賞好的時光,並從逆境中擷取經驗,是自我成長的關鍵。他也認為,持續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在哪些習慣和環境中表現最好,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最後,他談論英國文化對成功人士的態度以及自己的身份認同感,提及自己身為公眾人物失去隱私的難題,以及如何保持自我真誠。整體訪談呈現他對生活、成功、自我責任與人際關係的深刻洞察與正面態度。 




男性減脂與健身的經驗與教訓

這段影片內容分享了一位男性減脂與健身的經驗與教訓,總結如下:


1. **無法選擇脂肪消失位置**:身體脂肪通常最後會從腹部與腰側消失,不是頑固脂肪,而是身體的自然順序,需耐心等待。


2. **健身追蹤器消耗的卡路里並不等同於食物卡路里**:健身手錶顯示燃燒卡路里只是估算,和食物卡路里的計算方式不同,不能用燃燒卡路里來「換取」任意飲食。


3. **BMI與智能體脂秤並不完全準確**:BMI無法區分肌肉和脂肪,智能秤容易受水分、時間等影響,建議用照片、量身圍、穿衣感受和健身表現來判斷體態。


4. **體重波動是正常現象**:水分、食物、鹽分、炎症等都會造成體重短期變化,不代表脂肪增加,應看週或月的趨勢而非每日波動。


5. **減脂過程中可能遭受社交壓力**:親友可能不理解甚至干擾減脂目標,因為看到你的改變會讓他們感覺不安。需有內心力量堅持自己的目標。


6. **日常活動與熱量消耗**:不只是10,000步,重點是全天總熱量消耗,包括基礎代謝及非運動活動(NEAT)。用健身追蹤器佩戴整天,甚至睡覺時,可以更好掌握總消耗。


7. **重量訓練非主要燃脂手段,但對維持肌肉與代謝重要**:訓練燃燒的熱量不多,但能提高基礎代謝,防止減脂時肌肉流失,讓身形更緊實、有線條。


8. **吃「健康」不代表不會胖**:健康食物仍含熱量,容易因份量錯估而超量。用飲食紀錄或科技(如AI)協助估算熱量,有助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9. **非常低的體脂率會帶來耐寒感與飢餓感**:達到約13%以下脂肪時,身體會感覺冷且飢餓感強烈,需適應並適當調整飲食,避免反彈。


10. **減脂需要較長時間與耐心**:達到明顯六塊腹肌通常需要比想像中多的減重,且過快減肥容易肌肉流失,建議以約0.5公斤脂肪減少/週為目標,持續18至24週。


11. **避免被錯誤、極端與無根據的建議誤導**:盲目模仿或嘗試過多不同建議會造成困惑與失敗,應依照自身目標與經驗豐富者的實際成果來調整。


12. **建立個人化、可持續的系統最重要**:適度的重量訓練,彈性的飲食計劃,持續監測數據並根據自身生活調整,才能在繁忙生活中穩定保持好身材。


結語:影片推薦了作者自己的「商務體態藍圖方案」(Business Body Blueprint),主打符合現代男性忙碌生活的健身與飲食系統,提倡簡單且有效的策略,幫助男性達到並維持理想體脂率與健美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