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理性與欲望:花錢的藝術與心理學

本次訪談重點在于 Morgan Housel 闡述「花錢的藝術」(The Art of Spending)背後的心理學與實務建議。核心觀點不是教你如何刷卡或炒股,而是要理解「我們為何花錢、花在哪裡會真正帶來滿足」,並把金錢視為達成更好人生(更少後悔、更多自主與目的)的工具。

主要洞見

  • 花錢是心理學問題,不僅是理財問題:很多消費是為了撫平心理上的癢(炫耀、比較、補償創傷等),花錢常帶有信號(對他人或對自己)。
  • 地位(status)與實用(utility)的區別:如果沒人在看,你會選擇實用而非誇張的消費;辨識兩者可避免無謂競賽與「到達謬誤」(arrival fallacy)。
  • 慾望永遠會膨脹:人們往往把幸福寄託在「再多一點」上(1×變成2×、2×變成4×……),因而陷入無止境的比較與不滿。
  • 存錢 = 買獨立(independence):儲蓄給你選擇權、緩衝與時間;把每一筆儲蓄視為增加未來自主性的投資。
  • 過度節儉與過度消費都是被金錢控制的症狀:兩者本質相同,都是金錢操控了你的生活與決策自由度。
  • 「被動收入」常被神話化:致富的本質只有兩條路:願意犧牲(努力、投入時間)或降低欲望(want less)。真正的被動通常需要前期大量投入與持續維護。
  • 社交參照很重要:你交往的人會成為你的比較基準,要小心「社交錨定」導致支出擴張。
  • 社群媒體/演算法放大分裂與不滿:平台設計為了留住注意力,會強化引發情緒的內容,讓人誤以為極端聲音代表多數。
  • 獨立 + 目的 = 好生活:有選擇的自由(獨立)與超越自我的目標(目的)是長期幸福的關鍵。

實務可操作建議(快速清單)

  1. 先釐清你的「為什麼」:寫下反向訃告(你希望人們如何記得你?)或問自己「如果沒人看我,我會怎麼活?」
  2. 把儲蓄視為購買獨立:設定緊急預備金(目標範圍:能支撐約 3–6 個月的基本開銷),每一筆存款都能買回選擇權。
  3. 管理期望而不是無止境追求:把「擁有減去想要」視為財富感衡量;降低不必要的比較基準(換社交圈或收窄資訊來源)。
  4. 花錢在能提升關係與時間的事上:房子、旅行、聚會等,若能促進親友相聚與更多「品質時間」,這類花費更可能帶來長期滿足。
  5. 投資要簡單、可持續:對多數人而言,平凡而耐心的投資(例如指數型投資、長期持有)勝過頻繁追逐「聰明操作」。
  6. 辨識並控制欲望:了解多巴胺(wanting)的運作,養成發現衝動、停下來問自己「這真會帶來持久滿足嗎?」的習慣。
  7. 嘗試不同消費實驗:多試幾種花錢方式(體驗、朋友聚會、買時間服務等),找出真正提升你幸福感的支出類型。

關於育兒與金錢教育

孩子最會學到的不是你對他們說的理財道理,而是你實際的金錢行為與價值觀。以身作則、用日常行為示範比說教更重要。

對公眾人物與內容創作者的提醒

若你有影響力,要提醒讀者/觀眾: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偏好激化情緒與衝突;鼓勵理性對話、面對面交流,並提醒追隨者分辨表演性內容與真正的生活樣貌。

總結

Morgan Housel 的訊息不是給出萬用公式,而是提供一套思維:把金錢當作工具,以自我覺察為起點,管理欲望、買回獨立、把錢花在能帶來持久滿足的人與事上。追求幸福的核心不是無限追求物質,而是理解自己的價值與取捨,並為未來的自己負責。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腦被「劫持」:糖、超加工食物與阿茲海默等慢性病的代謝/心理機制與可行對策

本次訪談主題由糖與超加工食品引發的成癮、代謝失衡與腦部疾病(尤其阿茲海默症)展開,重點由美國糖代謝與公共衛生專家羅伯特‧盧斯蒂格(Dr. Robert Lustig)說明機制、證據與實際建議。

核心論點(摘要)

  • 「人為的腦被劫持(hostage brain)」:面對無法控制的壓力與恐懼,杏仁核(amygdala)主導導致長期心理痛苦,人們以糖、菸酒、賭博、社群媒體等釋放多巴胺來暫時緩解,但多巴胺慢性過度刺激會造成受體下調、耐受性上升,最終進入成癮。
  • 多巴胺功能雙面性:多巴胺是「學習與獎勵」的關鍵神經傳導物,短期有用,長期過度釋放會殺死神經元並形成耐受—即成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戒除/復原:要恢復須讓多巴胺受體上調(例如暫時禁慾、類似「dopamine fasting」的斷感三週),或逐步戒除、改變飲食(如生酮或禁糖)以減少誘因。
  • 阿茲海默新假說(能量危機路徑):核心在於細胞內線粒體產ATP不足(生成減少、或耗能增加),造成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eptide)從溶液中析出形成斑塊,進而引發微膠細胞發炎與神經細胞死亡。任何產生氧化還原壓力(ROS)、或使ATP需求上升(長期壓力、皮質類固醇、發燒、自體免疫)都會提高阿茲海默風險。
  • 基因不是全部:APOE4 雖可顯著提高風險(雙拷貝約9倍),但僅占阿茲海默病因約5%,其餘95%多為環境與生活型態因素(空氣汙染、微塑膠、輻射、睡眠呼吸中止、藥物、超加工食物、低Omega‑3、低纖維、乳化劑、缺B群等)。
  • 人工甜味劑風險:新動物研究顯示非營養甜味劑(如Aspartame、Sucralose)會產生大量ROS,與認知退化/癡呆相關;其他替代甜味劑(monk fruit、stevia、alulose)數據不足需更多研究。
  • 超加工食品(UPF)為主要問題:含過量糖、缺纖維、低Omega‑3、有乳化劑與添加物,與糖尿病、癌症、精神疾病、認知退化等多種疾病相關。盧斯蒂格提出「代謝矩陣(metabolic matrix)」原則:保護肝臟、餵養腸道、支持大腦。

實用建議與策略(給「Jenny & Dave」等一般聽眾)

  • 先問自己:你重視什麼?若生活缺乏愛與安全感(主要來源),單靠食物或藥物無法填補。先建立社交與心理支持,才有機會改變飲食成癮。
  • 購物與飲食原則:不要餓著去買菜;盡量在超市外圈(生鮮、冰櫃)買東西;若產品有標籤就當作警示;若糖出現在配料表前三名,就當作「甜點」。
  • 兩週無超加工食物實驗:若不行,尋求外援(臨床支援、家庭或專業協助),因為成癮常需要有人陪同執行。
  • 用CGM(連續血糖監測器)作學習工具:非糖尿病者短期使用可讓你看見不同食物對血糖(間接是胰島素)與感受的影響,幫助改變飲食選擇。
  • 喝果汁或果昔要小心:吃整顆水果(含纖維)而非榨汁;攪拌果昔也會把纖維切碎,仍可能加速吸收成糖水。
  • 運動有益但不等於減重:運動能增加線粒體、BDNF(促神經可塑性)與肌肉,但對燃燒卡路里以減重的直接效果被高估;運動應作為支持代謝健康與腦健康的習慣。

對藥物與政策的觀點

  • GLP‑1 類藥(如semaglutide/“Zempeek”)有療效:可減少食慾與改變獎勵系統、幫助部分病人顯著減重;但風險包括噁心、嘔吐、胃輕癱、胰腺炎、肌肉與脂肪同時流失(可能造成肌少症)、多數人停藥後復重,且成本與健保負擔巨大。作者認為從公共衛生角度,比起大量給藥,不如先降低食品中添加糖來得更有效且可節省龐大成本。
  • 食品工業可改良:作者與業者合作提出可行原則(保護肝/餵腸/支持腦),並示範有利可行的改造案例,且不一定會降低銷售或利潤。
  • 政策面:建議限制以公款(SNAP)購買汽水,並把省下的錢用於真正有幫助的營養支持。

其他重要議題速記

  • 疫苗:盧斯蒂格支持疫苗的公共衛生價值,批評反疫苗或部分政治人物的選擇可能造成重大公共衛生傷害(強調風險與利益的機率思考)。
  • 迷思釐清:卡路里計量器(bomb calorimeter)與生物細胞的ATP產生效率不同,食物對線粒體的影響比單純熱量數字更重要—某些成分(如果糖)會抑制線粒體ATP生成。
  • 社交、孤獨與血清素:腸道製造大部分血清素(需色胺酸),飲食不良會降低色胺酸、促成情緒失調、孤獨感與憂鬱;社交與「被愛」需要一個不發炎、有能量的腦才能實現。
  • 迷幻藥(psychedelics):被視為「血清素模擬物」,可在受控、臨床的set & setting下幫助打破僵固思維模式(類比重置大腦的慣性路徑),但應在有嚴格引導與研究支持下使用。

簡短行動清單(最實際的幾項)

  • 先兩週完全避開超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觀察血糖與情緒變化。
  • 購物不餓著去、盡量繞外圈買食材、買前看前三項成分有無糖。
  • 吃整顆水果而非喝果汁或大量果昔;多吃富含色胺酸的蛋白質(蛋、魚、雞肉)以支持血清素。
  • 規律運動以強化線粒體與肌肉(但別把它當作燃燒吃下甜點的抵免券)。
  • 若需醫療介入(如GLP‑1藥物),應權衡風險、受益與長期計畫,不當成唯一解法。

結語

盧斯蒂格的核心訊息是:阿茲海默與許多當代慢性病主要來自環境與生活型態(尤其糖與超加工食品)而非基因;理解多巴胺、血清素與線粒體(ATP/ROS)之間的互動,能解釋為何食物會變成成癮、為何大腦會「被劫持」,也指出真正的解方多半是:改變飲食、改善社交/壓力環境、恢復腸腦/能量代謝平衡,而非只依賴單一藥物或捷徑。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Sora 2 與 Sora 應用:將個人化「Cameo」與影音生成帶入社交新媒介

此訪談介紹了 Sora 團隊推出的 Sora 應用與其新一代模型 Sora 2,重點在於把先進的影音生成技術變成一種社交創作與溝通的新媒體。

Sora 2 能力重點

  • 同步產生影片與音訊(多語言對話、音效、聲景),為首個同時處理視訊與聲音的 Sora 模型。
  • 大幅提升物理互動、碰撞與動態模擬的真實感(例如高難度體操、滑水空翻、跑酷等動作)。
  • 更佳的可導引性(steerability),能一次生成更長、更連貫、多鏡頭敘事的內容。
  • 廣泛的風格表現力,從逼真到動畫、繪畫等各種美學都能呈現。

Cameo 功能(核心特色)

  • 使用者可上傳短片(包括人、寵物或物件),Sora 2 會深度理解並將該「身影」當成可嵌入的元素,放入任意場景或提示中。
  • 上傳流程含動態語音挑戰與活體檢查(liveness)與驗證,防止冒用;上傳者需明確授權才能被他人使用。
  • 權限控制:可設定「僅我」、「我核可的人」、「互相關注」或「任何人」等使用範圍;授權內容的創作權與刪除權歸上傳者。
  • 提供偏好設定以指導模型如何呈現你的肖像(避免莫名服飾、口音等錯誤或「幻覺」),未來將提供更進階調校工具。

應用介面與社交體驗

  • 類似社群的 feed 與個人檔案、追蹤系統,但所有影片均為人類創作者透過 AI 生成(非機器人自動發布)。
  • 提供「remix」功能,使用者可快速改編他人作品(例如變風格、改主題或轉為廣告等),鼓勵趨勢協作與共創宇宙(lore)。
  • 內建簡易創作器(composer)與上方的 Cameo 托盤,方便拖放已授權的人物進行生成。
  • 團隊強調以「連結的內容」為優先,並提供可選的追蹤頁與可篩選的心情/內容類型(例如想看輕鬆、動物等)。

安全、可追溯與內容管理

  • 出口影片將帶可視化水印(Sora 動畫標示),並支援 C2PA 與內部可追溯機制,方便辨識為 AI 生成並追查來源。
  • Cameo 嚴格禁止在未授權下生成成人或暴力等不當內容;系統使用推理型模型在下層過濾有害內容。
  • 針對未成年(U8s)與沉浸式使用有額外政策:預設無限滾動,滾動冷卻與提醒機制;若偵測到不良瀏覽習慣,會引導創作而非無意義刷片。
  • 團隊承認初期可能會有過度阻擋(overblocking),會持續調整平衡自由與濫用防護。

創作者工具與生態佈局

  • Sora.com 舊有網頁服務將加入 Sora 2,並推出像 storyboard(分鏡)等更多細緻創作控制工具。
  • 即將開放 API,讓第三方編輯器或服務整合 Sora 2 能力,支援更多專業或定製化場景。

推出與使用者導入計畫

  • 初期於 iOS 上架(美國與加拿大),採邀請制上線:下載應用後會收到通知並附四組邀請碼,鼓勵使用者與朋友一同進入以建立連結式體驗。
  • Android 與更廣地域會在後續陸續推出。

團隊願景

Sora 團隊自 2023 年起研發能「理解實體世界(physical world)」的模型,視此為邁向通用 AI(AGI)的一部分。他們希望 Sora 2 能帶來生產力以外的創造性與喜悅,並成為一種新的、以個人化影像為核心的溝通媒介。

總結:Sora 2 與 Sora 應用試圖把高真實度的影音生成技術帶入社交圈,Cameo 與 remix 等功能強化「以我入場」的創作體驗,同時團隊以權限控制、追溯機制與內容治理作為安全基礎,初期以邀請制、iOS 與美加開放。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AI驅動的經濟轉型:從教育到算力、機器人與醫療的全面重塑

本集重點總結(繁體中文):主持人與來賓針對近期 AI / 科技巨變進行深入討論,涵蓋教育、算力、模型競賽、資料中心戰爭、產業化(能源、機器人、醫療)、以及就業與經濟結構的衝擊。重點如下:

  • AI 不是泡沫:來賓主張 AI 已具真實經濟價值,能直接創造收入與利潤,與 2000 年網路泡沫不同;只要能帶來可衡量商業化回報就不是純粹炒作。
  • 高等教育的危機與憑證卸解:調查顯示美國大學「被視為非常重要」比例大幅下降(2010→2025)。原因包括學費暴漲、課程更新速度跟不上技術進展、以及憑證(credential)功能被拆解——名校錄取本身比修業內容更有價值。AI 將成為更有效率的教育者,未來可能出現「AI 大學」或以 AI 為核心的教學與評估模式。
  • 模型與競爭格局:討論 Gemini(Google)在美國 iOS 下載量超越 ChatGPT 的現象;阿里、Guan(Quen)頻繁更新模型且擁大量使用者;Grok(Gro)系列在多項基準測試中表現優異,引發 AGI 相關討論。強調「分發/使用量」與「強化學習回饋」對模型提升的重要性。
  • 算力(Compute)稀缺與資料中心戰:大型玩家(OpenAI、XAI/Elon、Google、Meta)競相建超大規模資料中心與 GPU 叢集(如 XAI Colossus 2、OpenAI 與 NVIDIA 合作、Jensen 宣稱的大規模投資)。重點:算力、電力與基礎建設成為關鍵資產,短期內可能出現供不應求,導致價格與門檻上升。
  • NVIDIA 與 OpenAI / 企業投資放大:報導 NVIDIA 對 OpenAI 的大規模投資(提及數百億)以及 Microsoft、Meta、Zuckerberg 等對資料中心與算力的巨額承諾,顯示資本正在大量導入 AI 基礎設施。
  • 技術進展的加速回路:AI 已開始協助設計下一代模型與硬體(如用 AI 協助寫 CUDA、設計 TPU/加速器),未來可能形成軟硬整合、自我強化的快速迭代回路,進一步加速能力躍遷。
  • 領域專用化與成本效率機會:在算力稀缺下,專門化模型、資料蒸餾(distillation)與任務導向的輕量模型將成為重要競爭策略——可用更少算力達到可商用品質,這是新創與中小企業的切入點。
  • 政府與治理新角色:阿爾巴尼亞任命首位「AI 部長」,目標用 AI 減少貪腐、加速採購決策;此類嘗試會引發關於數據來源、偏差與掌控者影響力的討論。
  • 能源與供應鏈挑戰:AI 與資料中心擴張需要大量電力,討論太陽能、電池儲能與供應鏈(尤其中國在太陽能與製造的領先地位)。若要擴大全球算力,電力來源與製造供應鏈(半導體、電池等)必須配套擴張。
  • 機器人與實體數據的重要性:若要讓機器理解物理世界(動力學、觸感、場景),需要大量實體數據(工廠、家庭、配送場景、駕駛等)與機器人實地訓練。多家公司(如提及的幾家 robot startups)投入此方向。
  • 隱私、穿戴裝置與健康:Apple Watch 的高血壓警示取得 FDA 合格,顯示可穿戴醫療化趨勢;DeepMind 等隊伍與多家公司報告 AI 縮短藥物研發時間、甚至將某些藥物從設計推到人體試驗從數年縮短到數月。這將重塑藥物研發流程與個人化醫療。
  • 就業、工作週與社會調適:討論多種觀點:有領袖預測 3~4 天工作週,亦有警示 AI 將導致工作市場快速重構與失業風險。示例:雙語學習平台 Duolingo 報告 AI 提升生產力 4–5 倍且未裁員,但整體而言企業透明度與長期社會分配仍是疑問。重要建議:中年職場者應尋找具領域深度、無法被輕易替代的專業、或把專業知識「植入代理人/服務」來放大與變現。
  • 金融與資本市場創新:提及 Nasdaq 正推動 tokenized securities(證券代幣化),並評論傳統 IPO 成本高昂、私有峰值企業壓縮公開市場機會。區塊鏈與代幣化可能帶來更靈活的流動性管道,但也伴隨監管與穩定性挑戰。

對創業者與中年從業者的具體建議

  • 專注領域深度:擁有專業領域知識的個人(醫生、律師、產業專家)可把知識構建成專用代理人或垂直 AI 服務,將面向企業或特定客群貨幣化。
  • 以資料與蒸餾為優勢:蒐集高品質任務專屬資料,做模型蒸餾或任務特化,能顯著降低成本並建立護城河。
  • 提前規劃算力供應:算力將成稀缺資源;需評估供應商、預留算力或使用高效模型策略以避免被鎖死出局。
  • 試用與快速原型:利用現有平台(如 Replit、Blitzy 等)快速驗證想法,然後再擴展到企業級架構。

結論:本集強調我們正處在極速加速期——AI 的能力、基礎設施投資與資本流入正在共同推動一場從教育、就業到醫療、能源與金融市場的深刻變革。雖然會帶來分配與治理挑戰(工作替代、算力集中、隱私、監管等),但亦產生前所未有的商業與社會升級機會。聽眾被鼓勵掌握領域專長、思考如何以資料與任務特化建立競爭力,並準備面對快速變動的資源(尤其算力與電力)供需局面。



成為更強大的職場與人生領導者:來自前美國特勤局探員的核心教訓

本次訪談要點總整理—講者以特勤與執法經驗為基礎,分享關於自我、情緒管理、決策、溝通與安全的實務觀念與可操作建議。

核心觀念

  • 職場不需要「authentic self(所有私我)」,需要「professional self」。職場帶來的是專業、同理、負責與團隊價值,而非以「我、我的痛苦、我的戲碼」為中心的所有自我展示。
  • 「浴缸比喻」:認知與情緒負荷有限(cognitive load)。把浴缸裝滿你會溢出——要刻意減項、刪減選擇與不必要事務,才會做出好決策並保持情緒穩定。
  • 過度分析或以過去事件定義現在會鎖死改變(past as cement)。過度以受害者身分固化自己,會成為長期障礙;接受真相、界定當下問題,才可能改變或調整行為。
  • 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可以學:透過練習、在穩定圈子學習他人範例、訓練身體(運動)、以及刻意練習決定與停頓,能控制瞬間情緒反應。
  • 影響力來自「決策者」與「穩定性」:常做決策的人會更有自信(decision-making builds confidence),領導者應能在資訊不足時以大約51%的確定性做出決定,並對結果負責。
  • 社群媒體與暴力/仇恨散播的連結:平台演算法強化你已展示的興趣/恐懼,容易放大仇恨、分裂與模仿(copycat)風險,對有公開平台的人構成新威脅。

重要比喻與範例

  • 浴缸(cognitive load):留白、減項(例如:奧巴馬多套相同西裝)以降低決策疲乏。
  • 冰山(iceberg):看見別人的一面,要記得底下有整個人生、經驗、價值與人格,短時間改變不易。
  • 二次利益(secondary gain):受害/創傷身份可能帶來安全、認同或關注,讓人難以離開痛苦狀態。

溝通與呈現的實務技巧

  • 說話方式比文字內容更影響信任:用沉穩的聲音、適度停頓、少而精的語言,比長篇大論更能建立權威。
  • 用開放的手勢(show your hands)傳達可信任與非威脅性;鏡頭會吸走能量,表演時要補回肢體與聲音能量。
  • 訪談/談話原則:少說多聽、用 TED(Tell、Explain、Describe)讓對方敘述;若要爭取資源或談升遷,用「具體事實與數據」而非模糊情緒訴求。
  • 留白(silence)是力量:適時沉默能讓訊息被吸收、顯示自信與掌控。

建立自信與改變習慣的可行方法

  • 從小步驟開始(exposure therapy / tiny habits):把改變拆成極小且可持續的步驟(例如:把跑鞋放在床邊→穿上→走出門角落→慢慢增加)。
  • 做決策、接受錯誤:常決策、承受不完美結果,累積信心;避免因害怕錯誤而不做決定。
  • 選擇你身邊的人:圈子會影響你,慎選高貢獻、穩定的朋友與同事,避免被低振頻(常抱怨、戲劇化)的人拖累。
  • 訓練自我調節:透過身體運動、刻意練習壓力情境下的反應、以及找值得信賴的人作回饋與約束。

職場與人際邊界建議

  • 職場帶來的是「貢獻」而非情緒宣洩。私人情緒與議題可保留給家庭或親密關係。
  • 若同事或家人固守受害身份、反覆演出戲碼,除非他們主動求助,旁觀者應避免強行改造或挽救(避免被拖下水)。
  • 面對衝突或要爭取資源時,用具體資料、時間與成果展現你的立場;模糊的「我覺得」不容易產生結果。

關於安全與公開人物的風險

  • 在當代,擁有公開平台的人(不只政治人物)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社群媒體放大仇恨、並可能誘發模仿犯行。
  • 保護措施從地面人員到高地(偵查、狙擊)都有不同需求,但對非國家級受保者,資源通常不足,風險與可行防護需權衡。

可立即採取的10項行動清單(簡短版)

  1. 檢視「浴缸」:列出你可刪除或外包的3件事,減少認知負荷。
  2. 每天做一個小步驟的習慣(5分鐘內可完成),持續21天。
  3. 練習說話停頓:發表時刻意留1–3秒空白。
  4. 與你的工作表現相關的談話,用「事實+影響」開場(例如:我花X小時、產出Y成果,建議Z)。
  5. 設定圈子界限:每週一次檢視你最常互動的5人,刪掉1個負面影響最大者或減少互動量。
  6. 練習一次在情緒高漲時的自我調節(深呼吸、倒數10秒、再回應)。
  7. 把重要決策拆成可執行的下一步,而非一次要完成全部。
  8. 面試/招人時,問「為何想做這份事?」—期待答案是對工作的熱情,而非追逐你本人或名氣。
  9. 管理社媒演算法:主動關注正面內容、定期清理(reset)你的推薦/歷史,以免被恐懼或仇恨內容放大。
  10. 如果你是公開人物,定期檢視安全策略與資訊曝露,並意識到公開言論可能引發真實風險。

結語(講者的鼓勵)

你並非特殊到不能改變。大多數成功來自「不斷做決定、刻意練習小步驟、與高貢獻的人為伍」,以及學會接受現實、為自己界定可控的選擇。以實際行動替代無止盡的分析,並透過身體、聲音、與簡明語言來提升影響力。

(補充:講者個人最深的喜悅是女兒,同時最大的恐懼亦是保護她免於世界的傷害;這也回應了整場談話對於「責任、保護與選擇」的反覆主題。)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心血管保健總覽:從內臟脂肪、胰島素到禁食、腸道與毒素的預防策略

本次訪談核心由一位資深心血管專家闡述現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與預防策略,重點可歸納如下:

  • 內臟脂肪與胰島素過高是核心問題:腹部突出通常代表內臟脂肪(visceral fat),與代謝異常和發炎高度相關。頻繁攝取碳水、糖與加工食品會使胰島素長期偏高(高胰島素血症),導致胰島素阻抗、脂肪肝與內臟脂肪增加,進而促進動脈粥樣化與血栓形成。
  • 心肌梗塞的真正機制:心臟血管裡的「斑塊破裂」與其處所形成的血栓才是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而斑塊破裂通常由系統性發炎所引發。因此預防應聚焦找出與去除導致發炎的源頭(胰島素過高、毒素、腸道失衡、黴菌等)。
  • 禁食的生理與實務應用:禁食能快速降低胰島素、啟動脂肪動員與酮體生成,優先消耗的就是危險的內臟脂肪。常見建議:先從12/12開始,再進階到18/6;對較肥胖或糖尿病者可用每週48小時或隔9日一次3天水斷食、或OMAD(一天一餐)等需醫療監督的長時禁食。禁食與熱量限制不是相同生理反應:禁食較能保留肌肉並促進自噬、幹細胞動員與血管修復。
  • 運動類型與心血管健康:過度長時間有氧(如長距離馬拉松、每日數小時耐力訓練)反而可能增加體內發炎與冠狀動脈病變風險。建議短時高強度間歇訓練(HIT)、短衝刺及抗阻訓練(阻力訓練、體重流動性動作)為主,每次有氧控制在約15–20分鐘,搭配抗阻力/短時衝刺可兼顧耐力與血管健康。
  • 腸道微生物群與肝臟(脂肪肝):腸道是與外界最大的邊界,微生物群失衡或腸道通透(leaky gut)會把細菌產物送至門靜脈,引發肝臟發炎與脂肪肝。糟糕的腸道會降低排毒能力,讓農藥、重金屬、黴菌毒素等進入體內並促發全身性發炎。
  • 常被忽略的毒性來源:黴菌(mold)在居家環境普遍存在,可能引起慢性低度發炎;稻米裡的砷、農藥、植化性毒物、塑化劑與永續性化學物質(PFAS等)都會干擾代謝。簡單處理米的方法:浸泡、煮大量水後倒掉,再冷藏後再加熱以形成阻抗澱粉,可減緩血糖/胰島素反應並改善腸道益菌攝食。
  • 食物、烹調與油脂建議:盡量吃真實食物、多樣蔬菜(目標每週多種類纖維),避免加工食品、白麵包、白米、果汁與過量水果(過多果糖會促成脂肪肝)。避免工業製造的植物種子油(高ω-6);烹調高溫或燒焦會產生AGEs(晚期糖化終產物)增加發炎。建議以特級初榨橄欖油、酥油(ghee)或椰子油(高溫少量)為主。
  • 維生素與補充品要點:反對隨意補鈣(補鈣片可能提升心血管風險);應確保維生素D3與K2足夠(K2可幫助鈣質不在血管沉積)。專家常用補充:D3+K2、EPA/DHA(omega‑3)、鎂、益生質(菌孢型菌株較耐胃酸)、菊粉(inulin/FOS)等;針對血栓傾向者會用納豆激酶(nattokinase)等助血液流動的補充,且需醫師評估。
  • 膽固醇與小而密的LDL:重點不是總膽固醇而是「小而密的LDL」與其氧化狀態,這類顆粒較易引發發炎與被巨噬細胞吞噬成泡沫細胞從而形成斑塊。造成小而密LDL的因子包括:高血糖/糖化、過多ω‑6、AGEs、毒素與腸道產物。臨床可做LDL次分型檢測判斷風險。
  • 篩檢建議:有風險者(30歲以上或有疑慮)應考慮:1) 冠狀動脈鈣化檢查(coronary calcium score);2) 發炎與代謝面板(建議像能檢測LDL顆粒、CRP、IL‑6、TNF、胰島素、A1C等的檢驗)。鈣化分數為0代表目前風險較低;有鈣化則需積極找出發炎源並介入。
  • 迷思與實務提醒:女性在禁食與運動搭配上需注意(耐力長時間空腹可能較易分解肌肉與影響荷爾蒙);多數人能做18/6或間歇禁食、但長時斷食(超過48–72小時)應在醫療監督下進行。咖啡適量(1–2杯)有益,但過量可引起交感神經亢進與心悸。吸菸、酗酒、睡眠不足、壓力及時區頻繁改變,皆破壞代謝與腸道健康。
  • 調節迷走神經(vagus nerve)改善全身健康:迷走神經是腦—腸溝通主幹,刺激方法包括深長吐氣(吸4、吐8的呼吸)、唱歌/哼唱、冷敷頸部、眼周冷水或溫和按摩、笑與腹式呼吸,均可提升副交感活性、降低發炎與心跳過速。改善腸道、補充omega‑3並練習呼吸等能強化迷走神經功能。

總結:心血管疾病已非單純「膽固醇」問題,而是胰島素訊號失衡、內臟脂肪、系統性發炎、腸道失衡與環境毒素等多重因素交互造成。臨床重點在早期篩檢(冠狀動脈鈣化、發炎與代謝指標)、改善飲食(真食物、多樣性纖維、發酵食品、避開加工與工業油脂)、時段性禁食、適當運動(抗阻+短時HIT)、處理黴菌與環境毒素,以及重建腸道與神經—腸軸(vagal)功能。若要執行長時禁食或有複雜慢性病史,應在專業醫療監督下進行。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Codex vs Claude Code:各有優劣的比較與使用建議

影片重點摘要:影片比較了兩款程式輔助工具 Codex 與 Claude Code,指出兩者並非絕對誰優誰劣,而是依用途不同而各有強項。作者認為 Codex 在原始程式產出與 UI/UX 上表現更好,Claude Code 則在執行自定流程、整合外部服務(例如執行 shell 指令、與 MCP/API 互動)與可重複工作流程上更可靠。

主要比較

  • Codex 優勢:生成的 UI/UX 視覺與互動細緻、後端程式碼完整(包含測試、Swagger 文件等)、能快速解決長期卡住的問題。作者提到 Codex 的產出看起來像成熟商業級應用。
  • Codex 弱點:在追蹤並執行特定自定流程或多步外部操作(例如用 curl 查找特定資料)時,可能沒按指示完成或在某些情境失靈。
  • Claude Code 優勢:擅長處理自定工作流程、與外部 MCP/API 互動、執行 shell 命令等自動化流程,對可重複性的整合任務更可靠。
  • Claude Code 弱點:生成的 UI/UX 與前端呈現通常不如 Codex 精美或成熟。

實例說明

  • 作者展示一個 Codex 產出的 WordPress 目錄,視覺與結構很好,但未依提示去做 curl 查詢(未完成外部請求)。
  • 相反地,有些 Claude Code 在處理自定流程(例如 claw.md 的整合)時表現優於 Codex。
  • 作者也提到 Codex 在某個長期卡住的專案部分瞬間解決並產生可用的 UI/UX,效果非常好。

價格與訂閱建議

  • 作者個人付費經驗:ChatGPT($20/月)使用量未達上限;而 Claude Code 的高階方案(約 $200/月)較容易耗盡配額且花費較高。
  • 建議組合:作者建議同時訂閱低價的 ChatGPT 與 Claude(各約 $20)的方案,比起只選昂貴的單一方案更划算且互補。

實務建議(作者結論)

  • 需要精緻 UI/UX 或完整後端程式與測試時,優先使用 Codex。
  • 需要執行 shell 指令、與外部服務互動或大量可重複自定工作流程時,優先使用 Claude Code。
  • 依專案需求混用兩者,取其長處會是較實際的做法。

備註:影片也提到作者預期 Anthropic(Claude 背後公司)會很快釋出新模型,且實務上工具選擇會隨模型、價格與功能更新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