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資訊速查

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網絡國家(Network State)會議總結與問答重點

會議概覽:Balaji 在 Network State 2025 的結語與現場 Q&A,會中匯聚了多位加密與科技領域要角(Coinbase、Binance、Ethereum、Solana、Andreessen Horowitz、Polychain、Dragonfly、Telegram 等)。主題回到「創辦或加入網絡國家 / 創業型社會」的下一步行動。

主要論點:

  • 「網絡國家」是一套可實作的想法,目前版本視為 Network State 1.0,作者計畫持續迭代。
  • 三種互聯網類別:互聯網公司、互聯網貨幣、互聯網社群(第三種即「網絡國家/創業型社會」),重點不是創立公司或貨幣,而是建立「社群/公民」為核心的新型創業。
  • 行動選項:自行創建理想社會、加入既有專案(如 CSX、Bizenship、Henley Global 等)、或加入作者與夥伴打造的新社會(可至 ns.com 申請,並參與 Network School;其中提到在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的 Far City 為首個據點)。
  • 價值主張:選擇政府由同意而來(consent)、選擇自由、合作、機會平等與「technocracy」等核心價值。

Q&A 重點摘要(逐題要點):

  • 美國與亞洲:對美國前景較悲觀,但認為美國與致力「American dynamism」的團隊(如 a16z 等)都有其價值;作者較樂觀於亞洲機會(對亞洲更有第一手觀察)。
  • 比特幣安全預算問題:雖有減半擔憂,但若比特幣價格長期成長、或被做為其它鏈的哈希備份、或成為聯邦電匯替代等情境,安全資金可維持;此外也可能出現多鏈備援(塔狀結構)。
  • 國家改革機會:東方(如新加坡、印度、中國)與小型國家有機會「把事做好」並吸引人才;並非必然對立,可形成合成(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
  • 身份認證(ID)系統:將是「法定身份(fiat identity)+加密身份(crypto identity)」的混合體;兩者會互補,例如以護照證明在鏈上作為 proof-of-human/ENS 記錄等。
  • 領土選擇與主權風險(以加泰為例):實務上應挑選「別人不想要」的低競爭地(buy low, build high),降低與宿主國的衝突風險。
  • 宗教或精神性社群:網絡國家是一個「底盤/框架(chassis)」,可讓不同宗教、政治或文化加裝不同模組;避免變成邪教的風險在於維持與外界通訊、交易與開放性(閉關較易成為邪教)。
  • 網絡國家要解決的問題:分為「+100」與「-100」觀點。+100:建立為未來技術(自駕、低空經濟、生物科技)而設的司法/城市架構;-100:若西方主權/財政衰弱,網絡國家可作為避險/替代治理。合起來是更強的動機(+200)。
  • 規模與衝突:實務上應「遵守所在國法(render unto Caesar)」,挑選要打的仗(pick your battles),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若成長到與宿主國衝突,可能選擇遷移或在國際間重配網絡。
  • 創辦人 vs 集體:數位化祭出的自治合約或匿名智能合約或可無創辦人而運作;但在實體世界仍常需要「可辨識的創辦人/決策機構」以避免無章法的「隱形組織結構(tyranny of structuralessness)」。
  • 通用基礎建設:雖有需求,但先需要多個成功案例(10、100 個)出現後,才能抽象出通用模組;先做實驗、再抽象化。
  • 公共服務互操作性:選址與先期基礎設施品質很重要,數位服務能跨界,但實體服務難長距離搬運——要先選好平台與地點。
  • 使政體「不可忽視」的方法:建立可驗證的人口普查(proof-of-human + proof-of-unique),透過加密/機率性證明來顯示社群規模與合法性。
  • 中國與互聯網經濟:作者評價中國製造與經濟規模極強,並認為中國在製造與軍工上具優勢;互聯網則是另一股具媒體與資金影響力的力量,兩者並列為世界重要極點。
  • AI、智慧產權與未來:版權訴訟可能對某些 AI 應用造成摩擦,但歷史上(如 Napster→Spotify)也會出現妥協與新商業模式;另有可能出現「Pirate SEZ」等不同法制試驗地。
  • 超智慧、LLM 與決策代理:現階段 LLM 多為「放大式智慧(amplified intelligence)」而非完全自主代理,對長期、多方對抗的動態場景(市場、政治)仍有限制;物理機器人與空間感知可能更早展現代理能力。
  • 防衛與安全:若面臨強權軍事壓力,典型策略不是正面硬碰,而是避免正面對抗(去中心化、隱蔽、靈活、非暴力與外交合作);判斷何時強、何時弱非常關鍵。

最後補充:作者多次強調務實、選址與不斷試驗的重要性(從實例歸納共通模式),並鼓勵有興趣者申請或加入正在構建的網絡國家項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