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 星期三

AI已成真:通用化、通用學習與風險(Ilya Sutskever訪談重點)

概覽
訪談主軸在於:AI 已經是真實且快速演進的技術實體,但它的社會與經濟影響尚未全面顯現。討論聚焦在模型表現與實際經濟效應的脫節、預訓練與強化學習(RL)間的差別、通用化(generalization)與樣本效率問題,以及如何以逐步部署與對齊(alignment)來降低超強人工智慧(superintelligence)帶來的風險。

重點整理

  • 表現評估與經濟影響的脫節:目前模型在各種評測(eval)上表現出色,卻未必立即轉化為同等的經濟影響。可能原因包括訓練環境(尤其 RL)的設計偏向優化評測而非真實世界通用能力,或模型的泛化性能仍不足。
  • 預訓練(pre‑training)與強化學習的差異:預訓練的優勢在於大規模、自然資料的覆蓋,不需要挑選目標資料;但資料終有上限。RL 與後訓練允許專門化,但研究者可能無意中「獎勵駭客化(reward‑hack)」評測,使模型在評測上強而在真實任務上脆弱。
  • 泛化與樣本效率是核心問題:與人類相比,現有模型在學習速度、少量資料下的學習能力與跨領域泛化都差很多。若能理解並改進泛化機制,會是關鍵性的進步方向。
  • 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與情緒類比:訪談討論把情緒視為一種簡單但廣泛有效的價值評估機制,能在長時序決策中提供即時信號。機器學習中加入類似價值函數的機制,可加速 RL 的效率(短路遠端回報),並可能幫助建立更穩健的學習器。
  • Scaling(擴展)時代轉向研究時代:過去幾年「把模型、資料、算力放大」的路徑成為主流,但當資源達到極大規模後,單純再放大會遇到邊際效益遞減,下一步該回到更具創意的研究(例如改善泛化、價值模型、持續學習等)。
  • 持續學習(continual learning)與部署形式:對作者而言,真正有價值的超強智能可能不是一個「已完成」的萬能腦,而是具備像人類那樣快速學習、可在不同工作中持續吸收經驗的學習器。這類系統透過廣泛部署、在場中學習與演化,會更實用也更可能出現。
  • 逐步部署、公開展示的重要性:作者主張「把能力讓世界看到」是重要的:公開、漸進的部署能讓社會、政府、產業逐步感知與回應,在實際運作中發現缺陷並改善安全性。只有投入真實世界運行,系統才會暴露問題並被修正。
  • 對齊(alignment)與「關心有感知的生命」的提議:討論中提出一個可行的對齊目標:打造一個“關心感知生命(sentient life)”的 AI,認為這比只偏護人類(human life)在某些層面更可行/更具普遍性;但也提到長期平衡、權力上限(capping power)等仍是需要考慮的策略。
  • 經濟與安全風險:若出現能像人類一樣快速學習且可大規模複製的 AI,可能帶來快速的經濟成長與結構性改變(各國差異、產業重組、監管需求)。同時,若能力高度集中或未妥善對齊,則風險很大,需要協作、監管與技術性限制。
  • 多樣性與競爭:儘管技術上可複製,市場與競爭會促進專門化與分工;不同公司、不同訓練路徑仍可能導致能力與取向的差異。作者也指出透過對抗式訓練(self‑play、debate、LLM‑as‑judge 等)可以在某些技能上自我提升並促成多樣性。
  • 時間預測:受訪者給出粗略時間窗:5~20 年內出現能像人類一樣學習並迅速成長成超人類能力的系統是可能的(存在不確定性)。
  • 研究文化與品味(research taste):優秀研究往往受「美感、簡潔、受大腦啟發的直覺」引導。作者強調頂層理論(top‑down)與美學判斷能在實驗結果模糊或出錯時,提供持續研發的方向感。

對從業者與政策者的實務啟示

  • 不要只追求在評測上最好:擴展評測情境、設計能反映真實應用的訓練環境,避免「為評測而訓練」。
  • 重視泛化與樣本效率的基礎性研究:這比單純放大參數或資料更可能帶來質的飛躍。
  • 採取漸進、公開與合作的部署策略:讓全球社會有機會觀察、回應、修正,降低單一錯誤奪取主導權的風險。
  • 開發對齊方案時應考慮多維價值(例如關心感知生命),並研議技術與制度上的「能力上限」或監管機制。

結論(簡短)
本次訪談把焦點放在:AI 已經是真實且強大的技術,但核心挑戰不是再把模型放大,而是理解並改進泛化、樣本效率、持續學習與對齊。逐步公開部署與跨公司、政府的協作將是把強大能力變成「可管理、對齊」結果的關鍵路徑。



2025年11月25日 星期二

GLP-1 受體促效劑(GLP-1RA,例如 Ozempic)究竟會讓皮膚變老,還是反而有「抗老」效果?

 ref: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498168/

一、背景:為什麼會有「Ozempic face」?

  • GLP-1RA 用於第二型糖尿病與肥胖治療,可:

    • 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

    • 降低血糖、減少食慾、延緩胃排空 → 強烈減重效果

  • 隨著使用人口暴增,臨床上出現所謂 「Ozempic face」:使用 GLP-1RA 後臉看起來變老、凹陷、鬆弛、皺紋變多。

  • 一開始大家以為只是「減重太快、臉部脂肪流失」造成的,但作者指出:
    👉 可能還有更深層的生物學機轉,直接影響皮膚老化。


二、GLP-1RA 可能「加速」皮膚老化的機轉

核心概念:GLP-1RA 會作用在皮膚中的脂肪幹細胞與白色脂肪層,改變其功能,進而傷害纖維母細胞與膠原蛋白。

  1. 作用在皮膚白色脂肪層(DWAT)與脂肪來源幹細胞(ADSC)

    • DWAT 含有脂肪細胞、免疫細胞、纖維母細胞與 ADSC,與膠原蛋白生成及皮膚年輕狀態密切相關。

    • 老化皮膚的特徵之一就是 DWAT 變薄、膠原蛋白產生細胞減少、膠原分解酶(MMP-1)活性增加

  2. 抑制 ADSC 的增生與分化

    • GLP-1 受體存在於 ADSC 表面,GLP-1RA 刺激後:

      • ADSC 的增殖及分化能力下降

      • ADSC 產生的保護性細胞激素(例如 IGF 等)減少

    • 結果:

      • 纖維母細胞缺乏保護,更容易受到 活性氧(ROS) 的氧化傷害

      • 纖維母細胞的遷移與合成能力下降 → 膠原蛋白生成減少

  3. 影響葡萄糖利用與能量代謝

    • 在成熟細胞中,GLP-1 常增加葡萄糖利用;

    • 但在 ADSC 這類前驅細胞中,GLP-1RA 反而降低葡萄糖攝取

      • → ATP 生成下降、能量不足

      • → ROS 增加、啟動細胞凋亡與壞死

    • 這會導致 ADSC 數量與功能下降,進一步削弱皮膚修復與再生能力。

  4. 降低雌激素與生長因子的局部產生

    • ADSC 與 DWAT 是皮膚局部 雌激素 及多種生長因子的來源。

    • GLP-1RA 造成 ADSC 活性與 DWAT 體積下降 → 局部雌激素減少

    • 纖維母細胞表面有雌激素受體,雌激素原本可:

      • 刺激膠原蛋白合成

      • 抑制 MMP-1 活性

    • 雌激素下降 → 膠原合成減少、膠原與彈力纖維分解增加 → 皮膚變薄、鬆弛。

  5. 體重快速下降與肌肉改變

    • 快速減重本身就會讓皮下脂肪減少、臉型塌陷。

    • 有研究顯示 GLP-1RA 可能導致 脂肪與肌肉同時流失,但也有研究發現 GLP-1RA 反而可保護肌肉,結果尚不一致。

→ 總結:在 ADSC / DWAT / 纖維母細胞 / 雌激素 這條路徑上,GLP-1RA 可能會 加速皮膚老化,不只是因為「瘦太快」。


三、GLP-1RA 可能「延緩」皮膚老化的機轉

另一面,作者也整理了許多研究,顯示 GLP-1RA 可能對 糖化終產物(AGEs)與血管功能 有保護作用,間接延緩皮膚老化。

1. 降低 AGEs 生成與相關發炎

  • AGEs 是葡萄糖與蛋白質、脂質、核酸間長期糖化反應的產物,在糖尿病與老化中大量累積。

  • 在皮膚中,AGEs 會:

    • 與膠原、彈力纖維交聯 → 組織變硬、失去彈性

    • 活化 AGEs 受體(RAGE),啟動 NF-κB 訊號 →

      • 促進發炎細胞激素(IL-6、TNF-α 等)

      • 增加 ROS

      • 增加 MMPs(如 MMP-9)→ 膠原與彈力纖維分解

    • 造成角質層變薄、屏障功能變差、傷口癒合變慢、色素增加等。

  • 多項研究顯示 GLP-1RA 可以:

    • 降低血糖 → 減少 AGEs 生成

    • 直接抑制 RAGE 表現與 NF-κB 活化

    • 降低 AGEs 引起的細胞發炎、ROS 生成、MMP 表現與細胞凋亡

→ 這代表 GLP-1RA 可能透過 「抗糖化、抗發炎、抗氧化」,在結締組織層面 保護皮膚結構,延緩老化

2. 改善微血管循環

  • GLP-1RA 在多個研究中被證實可:

    • 改善小血管內皮功能

    • 增加皮膚與皮下組織的微血管灌流

  • 雖然目前沒有直接研究證明這會「讓皮膚比較不老」,
    但理論上:

    • 血流增加 → 氧氣與營養供應改善 →

    • 有利於 傷口癒合、組織再生與維持皮膚健康


四、整體結論與作者觀點

  • GLP-1RA 具有一體兩面的影響:

    1. 可能促進老化的面向

      • 作用於 ADSC / DWAT,降低其增生、分化與保護性細胞激素分泌

      • 增加 ROS、能量不足、細胞凋亡

      • 降低局部雌激素與膠原合成、提高膠原分解

      • 再加上快速減重導致脂肪與可能的肌肉流失 → 出現「Ozempic face」

    2. 可能延緩老化的面向

      • 降低 AGEs 生成與 RAGE/NF-κB 訊號

      • 減少發炎與氧化壓力、降低膠原分解酶

      • 改善微血管灌流,可能有助皮膚修復與健康

  • 作者最後強調:

    • 目前證據相對零散,多來自體外或其他器官(如心臟、軟骨)的研究,直接針對皮膚的實證仍很有限。

    • 不清楚為何有些人用 GLP-1RA 會明顯變老、有些人則沒有,是否與劑量、減重速度、基礎脂肪量、荷爾蒙狀態或其他個人體質有關,仍待研究。

    • 未來需要更多臨床與基礎研究,釐清 GLP-1RA 是 「全身抗老但皮膚加速老化」,還是其實對皮膚也能有淨正效益,只是被快速減重與其他因素蓋過。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熱門的減肥/糖尿病藥物(GLP-1)可能成為治療結直腸癌的強力新武器,能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仍需進一步臨床試驗證實

ref https://today.ucsd.edu/story/glp-1-drugs-linked-to-dramatically-lower-death-rates-in-colon-cancer-patients

這篇文章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發布的一項醫學研究新聞,主要探討了 GLP-1 受體激動劑(常見於糖尿病與減肥藥物,如 Ozempic 和 Wegovy)對結直腸癌患者的潛在益處。

以下是該網頁內容的重點總結:

1. 核心發現

研究人員發現,患有結直腸癌(CRC)的糖尿病患者,若服用 GLP-1 類藥物,其死亡風險顯著低於未服用該類藥物的患者。這表明這類藥物除了控制血糖和減重外,可能具有抗癌潛力。

2. 關鍵數據

  • 顯著的生存優勢: 在研究期間,使用 GLP-1 藥物的患者死亡率約為 3.5%

  • 對照組數據: 未使用 GLP-1 藥物(但使用其他糖尿病藥物,如胰島素或二甲雙胍)的患者,死亡率則高達約 9%

  • 風險降低: 統計顯示,GLP-1 藥物與結直腸癌患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約 63% 有關。

3. 研究背景與方法

  • 大規模數據庫: 該研究利用了一個名為 TriNetX 的全國性數據庫,分析了超過 25,000 名被診斷為結直腸癌並患有第 2 型糖尿病的患者數據。

  • 比較對象: 研究將服用 GLP-1 的患者與服用二甲雙胍(Metformin)或胰島素的患者進行了比較,發現 GLP-1 在延長生存期方面的效果優於這些傳統藥物。

4. 潛在機制

研究人員推測,GLP-1 藥物之所以有效,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幫助患者減重,還可能與其強大的抗炎作用有關。慢性炎症是癌症惡化的驅動因素之一,而這類藥物可能有助於阻斷腫瘤生長的路徑。

5. 局限性與未來展望

  • 觀察性研究: 目前這是一項回顧性的觀察研究,只能證明「相關性」,不能完全證明「因果關係」。

  • 下一步: 科學家呼籲進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以確認 GLP-1 藥物是否可以直接作為結直腸癌的輔助治療手段。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理查德·迪恩·安德森:從冒險少年到選擇沉默的巨星

本片段回顧理查德·迪恩·安德森的一生與事業軌跡,從童年、成名到晚年選擇退出娛樂圈的原因與心路歷程。

早年與成長:1950年生於加拿大道森溪,嬰兒時隨家人移居美國明尼阿波里斯。父母分別從事教育、音樂與藝術,童年充滿戲劇與創作氛圍。少年時期熱愛冰球,曾有志成為職業選手,但十六歲時先後雙臂骨折、接受長期療養,從此改走演戲道路,並透過劇場與各種冒險活動(長途單車、潛水、摩托車等)磨練意志與技能。

演藝起步與崛起:1976年進入洛杉磯後不久於《General Hospital》獲得突破性角色並演出多年,之後在多部影視作品累積經驗。1985年主演《MacGyver》獲得極大成功:他以真實、不愛槍械的角色形象,以及親自完成大部分特技著稱(節目播出至1992年,共139集),並以此成為電視偶像與文化符號。

職業代價與健康問題:長年的親自演出與特技帶來嚴重的身體傷害。1987年拍攝時脊椎受創,長期忍痛拍戲;1991年因壓力與過勞曾在片場昏倒,險些被片方以違約金逼迫繼續工作。2004年在《Stargate SG-1》拍攝期間再次膝傷,需要動刀與復健,自此避免高體能演出。

《Stargate SG-1》與工作模式革新:1997年加入《Stargate SG-1》時談下特殊條款,每週只工作三天以顧及家庭,並延續十季(在214集內演出173集)。他對角色的即興台詞與投入也成為節目魅力之一,並因此獲得可觀酬勞與長期版稅收益。

心理壓力與轉型:即便外界看似光鮮,安德森承受嚴重倦怠、失眠與藥物協助睡眠等隱憂,曾接受治療與減少宣傳活動。1992年他嘗試演出黑暗題材作品、2006年以自嘲方式在《辛普森一家》現身,展示敢於跳脫類型的勇氣。

家庭與隱退選擇:1998年與伴侶育有女兒Wy(Anna Rose Anderson),為人父後改變最大:他在2003年分手後仍全心撫育女兒,將家庭與隱私放在首位。2013年在事業高峰仍選擇退出演藝圈,拒絕巨額邀約,寧願陪伴女兒成長;之後再三婉拒數百萬美元的復出提議。

晚年立場與社會參與:近年他少出席公開活動,但在2025年倫敦的一場場合上公開批評好萊塢「扼殺靈魂」的商業化,表達對產業的不滿。目前居於馬里布,從事環保、海洋保育與青少年計畫,生活以平靜、家庭與公益為重。

總結:理查德·迪恩·安德森的人生是一段從冒險與磨難到成熟選擇的旅程——他以真誠與專業成就經典角色,但也為保護健康、家庭與內心平靜,選擇放下名利,轉而投入私人生活與公益事務,成為一個以價值為重的藝人典範。



睡眠科學總覽:馬修·沃克談現代睡眠問題與實用對策

本文總結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在訪談中的重點,涵蓋最新睡眠研究、常見迷思、實務建議與新藥物觀點,方便快速掌握可立即採行的改善方法。

一、核心訊息(三個立刻可做的改變)

  • 數位排毒:睡前 1 小時避免社群、郵件與容易引發情緒/注意力的內容(可改為聽播客或睡前故事)。
  • 固定作息(規律性):每天上床與起床時間盡量維持在 ±15 分鐘內;研究顯示高度規律者相比最不規律者,整體死亡率、心血管與癌症風險顯著降低。
  • 控制光線與環境:睡前 1 小時將室內燈光調暗(建議降到 <30 18="" li="" lux="" rem="">

二、四大睡眠支柱(QQRT)

沃克提出「四大要項」:Quantity(睡眠長度)、Quality(睡眠品質)、Regularity(規律性)、Timing(時間安排)。這四者像椅子的四隻腳,任一不足都會造成睡眠失衡。

  • 睡眠長度:建議 7–9 小時為一般成人的黃金區間;7 小時為生存下界但非「最佳」;短睡會提高死亡率、心血管與代謝風險。
  • 睡眠品質:睡眠連續性(sleep efficiency ≧85% 為正常)與深度慢波睡眠、REM 量都很重要;品質不佳和數量不足都會造成身心傷害。
  • 規律性:每晚就寢與起床時間穩定,比單純延長睡眠更能預測健康風險;UK Biobank 等大型研究顯示規律性與長壽密切相關。
  • 時間(Timing):光是重要的同步訊號(主時鐘位於視交叉上核,透過光訊息校正),活動、運動與飲食也會影響晝夜節律。

三、睡眠概念要點

  • 睡眠週期:平均約 90 分鐘一循環,晚間後半段 REM 時間比例增加,因此提早醒來會不成比例地喪失 REM(情緒整合、創意與記憶重新組織很依賴 REM)。
  • 睡眠「存款」與「銀行」:週末補眠能部分緩解心血管風險(但並非完全補回所有系統);「事前儲睡」(sleep banking)在面對預知的短期剝奪時能減少認知衰退(實驗顯示可降低約 40% 的表現損失)。
  • 睡眠與代謝:睡眠不足會改變飢餓荷爾蒙(leptin 下、ghrelin 上),增加食慾且更易將熱量轉為脂肪;節食但睡眠不足時,減掉的多為肌肉而非脂肪。

四、關於補充品與藥物

  • 褪黑激素(melatonin):主要是「夜間信號」而非直接產生睡眠。效用有限(平均縮短入睡時間數分鐘、略增睡眠效率),劑量過高(如 10–20 mg)會造成早晨嗜睡/霧濛現象。建議劑量 0.1–3 mg,對時差與某些晝夜節律障礙有幫助。兒童使用需謹慎,近年因兒童誤食送醫事件顯著增加。
  • 鎂(magnesium):多數常見形式難以越過血腦障壁,對睡眠直接影響有限;有一種特定形式(訪談中提到的 magnesium L308)或許較有證據,但若本身並非缺乏,補充多半只會是「貴尿」。鎂可能透過放鬆肌肉間接幫助入睡。
  • 其他補充品:ashwagandha 與 phosphatidylserine 可幫助降低交感/皮質醇,對「疲倦但亢奮」型入睡困難會有幫助。
  • 新一代睡眠藥(DORAs,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s):例如 suvorexant、lemborexant、daridorexant,作用於抑制 orexin(促醒化學物),可降低醒著的驅動而促成較「自然化」的睡眠;研究還發現這類藥物在改善睡眠同時,可增加腦中廢物(如 β-amyloid)清除,顯示並非僅是「鎮靜」而是有益的睡眠型態。但價格與保險限制仍是實務障礙。

五、特殊主題與臨床要點

  • 失眠處理:認知行為治療(CBT-I)為首選;對於床上躺超過 ~20 分鐘仍醒著,應離床到另一個昏暗房間,只有真有睡意時再回床,避免「床=清醒」的條件化喚醒。
  • 惡夢與創傷:頻繁惡夢(每週兩次以上且影響白天功能)需就醫;影像重演療法(Image Rehearsal Therapy)與藥物在 PTSD 惡夢上有顯著效果。惡夢高度相關自殺風險,不能忽視。
  • 基因「短睡者」:有極少數人因基因突變可只睡約 6.25 小時卻無明顯損害(已知幾個基因,如 DEC2、ADRB1 等);大規模基因編輯(CRISPR)可能帶來倫理與社會風險 —— 若將「少睡」視為新標準,會造成新的競爭性壓力與睡眠通貨膨脹效應。
  • 飲食/禁食與睡眠:禁食或酮症狀態會提升促醒化學(orexin),導致較清醒、睡眠縮短、初期調適期可能睡眠品質下降。

六、實務總結(給一般人的簡易處方)

  1. 從今晚開始:睡前 60 分鐘關掉會抓走你注意力的裝置(若需要可用聽故事或冥想 App)。
  2. 設定固定上床與起床時間(±15 分鐘內),就算週末也盡量保持一致。
  3. 睡前 60–90 分鐘調暗燈光(低於 30–50 lux、偏暖光)、調低室溫至約 17–19°C。
  4. 檢視咖啡因、酒精、THC 的攝取;如需短期用藥或補充品,先以生活型態與 CBT-I 為主,補充品與藥物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兒童用藥尤其要慎重)。

若有睡眠障礙疑慮(呼吸中止、週期性肢體動作、嚴重失眠、頻繁惡夢或白天功能受損),應尋求專科評估(睡眠中心、神經或精神科),以獲得合適檢查與治療。



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破解衰老的藍圖:以抗壞死為切入的系統性療法構想

演講重點總結:

1) 衰老不是單一、固定的現象:不同物種壽命差異大(例如老鼠3年、松鼠25年、弓頭鯨可達200年),有些生物甚至沒有明顯衰老跡象;即使是同一物種,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在不同環境下也會呈現不同的老化軌跡,環境與生活習慣(紫外線、吸菸、體重波動等)對老化影響甚大。太空與微重力、宇宙輻射等極端環境亦會加速類老化改變(肌少、骨質流失、心血管、腎臟等問題)。

2) 如何理解「衰老」:應以具體可觀察的變化來看,分為外觀的退化(如皮膚皺紋、頭髮變白)與功能上的健康螺旋下滑(急性事件:心肌梗塞、中風;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帕金森、阿茲海默等)。年齡相關疾病通常是多因素造成且常出現多病共存(multimorbidity),不像早期致命感染那樣有單一致病因。

3) 現有醫藥體系的侷限:目前尚無主要監管機構核准的「抗衰老」藥物,原因在於對成因機制理解不足與臨床試驗時間與費用龐大(需數十年追蹤)。傳統找單一靶點、針對單一疾病的方法,不適用於多因子、多病共存的衰老問題。

4) 人工智慧的角色與條件:AI(如AlphaFold)在已有大量高品質資料與明確問題時表現卓越,但對衰老這類資料稀缺且複雜的問題,必須先構建合適的概念框架(就像給AI規則而非空白棋盤)。「衰老標誌」(hallmarks of ageing)是有用的整理,但仍需追問這些標誌的來源與因果路徑。

5) 藍圖理論(Blueprint theory)主張把生物視為動態系統:不是單純由基因決定,而是基因、環境與系統互動決定表現。系統有資源與功能上的取捨,會出現「病理性路徑」(pathological pathways),即分子層面的短路,這些短路在細胞層面表現為不當的細胞活動(過度或不足增生、錯誤分化等),進而導致組織/器官功能失常與臨床疾病。此框架可連接分子→細胞→器官→疾病,並解釋多因性疾病與多病共存,還提出可尋找「共同保護節點(conserved pathological pathways)」的假說:若存在這種跨器官、會同時引發多種退化的節點,攻擊它可同時緩解多種年齡相關疾病。

6) 範例:GLP‑1(如semaglutide/Ozempic)是已出現的系統性節點藥物,能同時改善肥胖、心腦血管、肝病、神經退化等,但因作用在演化保留的「基因程式」上,會帶來機制未明與副作用(如肌少、視網膜問題、胰腺炎等)風險。

7) 尋找非程式化節點:演講者與團隊選定「非程式化細胞死亡(necrosis,非受控壞死)」作為潛在節點。壞死是由損傷引發、細胞破裂並釋放危險內容物,會引起連鎖壞死、慢性發炎、促成senescence累積與纖維化,因而在多器官退化中扮演中心角色。腎臟特別易受刺激並快速顯示加速老化,是理想的「加速老化模型」與臨床試驗靶器官(例如急性腎損傷→慢性腎病的演進)。

8) 分子機制與治療策略:經研究發現壞死發生時細胞內大量鈣離子湧入是關鍵驅動。目標是同時抑制特定的鈣通道,阻斷這個「傳播退化的節點」,提出第一類(first‑in‑class)「抗壞死藥」。

9) 前臨床證據(未發表片段):人工人類組織模型在過氧化氫誘發的壓力下,使用抗壞死藥可使原本會死亡的細胞有約90%存活;在組織工程中可將典型的壞死核心從24小時延緩到一週。團隊已完成廣泛前臨床研究,計畫以腎臟急性損傷作為首期人體試驗目標(利用腎臟作為加速老化模型來縮短臨床試驗時間)。

10) 應用前景與風險:若臨床有效,抗壞死藥有望成為系統性治療,可同時減緩多種年齡相關疾病,並有助於太空健康(已獲NASA與英國太空署相關計畫與資助)。但演講者也謹慎指出所有結論需依臨床數據檢驗,且干預細胞死亡需注意癌症風險與其他潛在副作用。

結語:本演講提出一套由系統性視角出發、以「保護或阻斷保守性病理路徑」為策略的抗衰老藍圖,並以阻止壞死(透過特定鈣通道抑制)作為可行切入點,結合腎臟加速模型與AI輔助篩選,有望在可行的時程內產出可驗證的治療候選藥。



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宇宙觀照人生:Neil deGrasse Tyson 談科學、信仰、意義與未來

本次訪談由 Neil deGrasse Tyson 展開,圍繞「宇宙觀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世界與人生」的核心議題,討論面向包括占星與迷信、科學與宗教、人生意義、死亡與悲傷、太空探索、人工智慧、外星生命與基礎科學的重要性等。

宇宙觀與「一體性」:Tyson 多次強調「宇宙觀」能帶來視角上的改變──我們字面上由恆星生成的元素組成(「我們是恆星塵」),與其他生命共享許多基礎成分(例如與香蕉有共通基因),且空氣與水分子會全球混合,從科學上支持人類彼此相連的觀念。把個人困擾放在宇宙尺度來看,常能減輕焦慮並帶來積極的「無我」感受。

科學與迷信/宗教:對於年輕世代信占星的流行,Tyson 表示不反對個人選擇,但警告若科學素養消失、價值建立在「想像的真理」上,將危及文明。他指出宗教與儀式在人類社群中具有黏著力(例如葬禮、共同聚會),能提供社群與心理支持;自己從小受天主教影響,但後來以科學為主要解釋世界的方法,同時為了能與信教者對話,曾系統讀過各種宗教經典以便理解與溝通。

意義、死亡與行動:Tyson 視「有限性」(死亡)為賦予人生意義的力量;知道生命有限反而能促使專注與行動。他不追尋外在給予的「意義」,而主張每個人都有能力並應該「創造意義」──學一項新知、減輕他人痛苦、把知識轉化為智慧。他的墓誌銘引用 Horace Mann 的精神:「在你為人類贏得某些勝利之前,不應以無愧而死。」

悲傷與傳承:談及喪親,Tyson 稱父母高壽且有完整人生,喪失雖悲但非悲劇,反而強化他把所學與智慧傳給下一代的責任感。

書籍與教育理念:他新版書《Just Visiting the Planet》以「宇宙觀」為框架,討論許多常引發爭論的主題(如種族、生命與死亡、身心等),目的是把討論拉到一個更寬廣的科學與理性層次,促進更有建設性的反思。

模擬宇宙與自由意志:Tyson 承認從計算角度看模擬宇宙有其可能性,但也提出若存在無數層模擬,我們位於其中之一的機率問題與逃生「安心解」。即便宇宙被模擬,他建議仍以「活出讓世界更好的自己」為行動準則;而關於自由意志,他認為即使無法確證,實際生活應當以能使世界變得更好的行為為指引。

太空旅行與火星前景:他對「一般人有生之年登陸他星」持懷疑態度,理由是大型載人太空任務通常由地緣政治、國防或經濟利益驅動(例如阿波羅計畫是冷戰競賽的產物)。他解釋月球與火星的物理距離、成本與時間(最低能量軌道到火星約九個月、往返需數年),並指出沒有明顯經濟或國防動機,很難出現廣泛的載人火星移民潮。

人工智慧與人機結合:他支持 AI,指出 AI 已在物理科學與數據處理上大幅提升研究效率;同時認為 AI 會推高創作者的門檻,促使人類往「真正創新」而非純模仿前進。談到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他警告人類可能淪為「寵物」般的存在,但也幽默反思被善待的可能性。

延壽與社會影響:關於延長人類壽命,他提出「逃逸速度」概念(每年醫療進步延長壽命),並對「少數人永生」可能造成的資源與創新停滯表示憂慮:若老一輩長期佔據資源與權力,可能扼殺新一代創新。

外星生命與 UFO:Tyson 認為宇宙浩瀚、生命成分普遍,從地球快速出現生命的事實看,銀河系內出現其他文明是合理的推測(他與同事估算可能有數十到上百個當代文明),但迄今沒有可靠證據顯示外星訪客造訪地球;另外強調 UFO(未識別飛行物)並不等於外星人。

黑洞與科學方法:他以通俗方式解釋黑洞(重力使逃逸速度達到光速、光也無法逃離)以及黑洞如何透過星系變形、X 光輻射等間接證據被發現;並以「科學能在未直接觸及的情況下知道事物」說明現代科學方法的威力。

科學與社會責任:Tyson 多次強調科學素養對民主與文明的重要性:若政策與法律基於「想像的真理」而非客觀證據,可能導致文明解體。他提出著名觀點的變體:「如果你把『上帝』定義為科學尚未探索之處,那麼上帝就是一個不斷縮小的無知空間(God of the gaps)」,提醒不要以未解之謎做為停止探索的藉口。

個人反思與忠告:Tyson 分享了自己的遺憾(例如年輕時曾在評語中過於苛刻),並給年輕聽眾的建議:保持謙遜、每日學習、愛上提問而非只追答案、不要過度固守自我觀點。他認為最佳的智慧來自親身經驗與犯過的錯,鼓勵人們勇於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

總結而言,訪談以「以宇宙視野看人生」為主軸,Tyson 結合科學知識與人生哲學,既批判盲目信仰與迷信,也尊重宗教與社群帶來的凝聚力;他鼓勵以科學方法、好奇心與謙遜態度來面對未知,並以行動去創造個人與社會的意義。



布蘭妮·布朗:勇氣、脆弱與領導的實務智慧

這段訪談是布蘭妮·布朗(Brené Brown)與史蒂芬·巴特利特(Steven Bartlett)針對脆弱、羞愧、信任、權力與領導等主題的深度對談。布朗以她多年研究與實務經驗,融合個人童年、婚姻、哀傷經歷與組織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概念與隱喻,協助理解如何在個人、團隊與社會層面培養勇氣與連結。

核心觀念

  • 脆弱不是軟弱:脆弱是面對不確定、風險與情感暴露時的情緒。沒有脆弱,就沒有勇氣;勇氣是無法預測結果時仍然全心投入的意願。
  • 盔甲(armor):不是恐懼本身阻礙我們,而是我們為自我保護而穿上的盔甲會把我們推離愛、連結與價值觀。辨識並放下盔甲是成熟的重要功課。
  • 信任是「彈珠罐」:信任由無數日常的小行為(marbles)逐步累積;危機時信任不是靠喊「相信我」,而是靠平日累積的行為與透明。反之,慢性情感疏離會逐顆摧毀彈珠。

領導與權力的四種型態

  • Power over(控制/壓制):視權力為有限資源,需保護與鞏固;長期以恐懼維繫,會靠周期性殘酷行為提醒權力存在,難以永續。
  • Power with(共創):尋找共同基礎、形成集體力量。
  • Power to(賦權):為他人創造行動能力與可能性。
  • Power within(自我肯定):尊重差異與自身價值。布朗主張組織與社會應以 with/to/within 為主,而非 over。

系統思維與邊界可滲透性

組織與社會為了應對複雜性,必須保有可滲透的邊界,允許回饋進出(learning, unlearning, relearning)。當系統封閉、自我參照時會萎縮。演算法與AI強化「回音室」與恐懼導向的內容,逼迫我們思考注意力的主權(cognitive sovereignty)或共享的公共認知(communal sovereignty)。

面對科技與平台責任

平台因商業誘因傾向強化符合用戶偏好的內容(吸引注意力),這對民主與公共討論有害。布朗承認處理技術競爭與國際戰略的複雜性(若一國限制,另一國可能先行)。她主張提升個人與社會的認知主權、教育注意力管理,同時平台應在內容與事實標註上承擔更多設計與道德責任。

勇氣的「四步驟」與可訓練性

  • 辨識與了解核心價值(know your values)。
  • 認清阻礙脆弱的因素(owning what gets in the way)。
  • 建立信任,並首先與自己建立自信(self-trust)。
  • 在失敗與失落後重整並復原(rising after setbacks)。

布朗強調這些技能是可觀察、可衡量、可教學的,已在廣泛企業與組織中實驗並收集資料。

關於歸屬與獨立並存(Braving the Wilderness)

真實的歸屬來自先「歸屬於自己」:要能以自己為本,才能真誠地屬於群體。若以「融入」為主,便是背叛自己。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堡壘(ideological bunkers)使人選邊站,卻造成虛假的連結,無助於真實溝通與理解。

連結(connection)與靈性

人類生物學上需要連結;缺乏連結就會痛苦。連結既是微觀的一對一(被看見、被聽見、被相信),也可以是屬於某個比自己大的事物(信仰、社群、意義)。布朗以「靈性」定義為與他人由某種超越性的事物相連。

感恩、喜悅與脆弱顫動(the vulnerability quiver)

喜悅是最脆弱的情緒;有創傷經驗者常在喜悅前先排練悲劇以防失望。學會在脆弱中練習感恩,能幫助持續感受與珍惜喜悅。這不是自動發生,而是可練習的能力。

個人故事與實務建議

  • 布朗分享童年在德州成長的「高警覺性」(hypervigilance)、家庭羞愧文化與她如何在婚姻中與伴侶一同拆除心牆;也談照顧患失智症母親的艱難及伴侶支持的重要性。
  • 關係建議:持續出現(keep showing up)、接受關係不會容易、主動尋求幫助(夫妻治療、工具與學習)。
  • 領導實務:在優先順序轉換時,要誠實、感謝團隊努力、解釋原因並要求對新優先的投入;日常小事(問候、關切)會成為危機時的信任資本。

媒體與主持責任

對於擁有平台的人,布朗與巴特利特討論節目在邀請來賓與傳播科學相關訊息時的責任。巴特利特指出他們開始用學術審核與螢幕補註標示可能與科學共識不符的內容,這是對公眾認知負責的做法,但也非無代價的選擇。

實用隱喻與工具

  • 彈珠罐(marble jar):信任由日常小事累積。
  • 鎖閘(lock/pocket presence):從碼頭鎖閘與美式橄欖球的「口袋存在感」比喻,說明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閱讀情勢、預判與決策(時際感、情境覺察、預期能力、模式識別)。
  • 強地(Strong Ground):以身體/地面感為隱喻建立心理韌性,並提出一套未來領導所需的複合技能(系統思維、預期性思考、時序覺察等)。

總結性語句

布朗的核心訊息在於:承認脆弱、辨識並放下盔甲、用日常小行為建立信任、以共創與賦權的權力型態領導,並在複雜且被演算法放大的社會中守護我們的注意力與認知主權。這些都是可以學習與練習的技能,能幫助個人與組織在不確定時代更有韌性與連結。



喚醒全腦:Jill Bolte Taylor 談大腦結構、創傷、康復與實踐

本文摘要自 Steve(Diary of a CEO)訪問哈佛神經科學家、細胞神經解剖學家 Dr. Jill Bolte Taylor。訪談重點在於她的個人中風經歷、對「大腦四個角色/系統」的解讀、如何有意識地在不同腦域間切換,以及從細胞與生活習慣角度維護腦健康的實務建議。

1. 四個腦內角色(四個「人格」)與其功能
- 左側思考系(Helen):邏輯、細節、計畫、控制、個人身分(me/ego)。社會多重重視此部分,導致偏向理性與「個人優先」的文化傾向。
- 左側情緒系(Abby):儲存過去的痛苦、創傷與慣性情緒反應,易出現情緒再活化與成癮、渴求(insula)等。
- 右側情緒系:當下、體驗、感官、連結與好奇(「此時此地」),負責現場感受與流動的愉悅/驚喜。
- 右側思考/智慧系:整合大局、直覺與更高層的智慧,能以更寬廣的觀點自我撫慰與學習。

2. 中風經驗如何改變她的視角
1996 年 Jill 在左腦(語言與思考區)發生大範圍出血,左半球大部分一度無功能,導致她短暫喪失語言、個人身分感與線性時間感,但同時大量停留在右側的「此時此地」狀態,經驗到強烈的連結與敬畏。之後歷經長達八年的康復,依靠右腦資源重建左腦功能,讓她深信「全腦生活」與神經可塑性的力量。

3. 我們能否有意識選擇在何種腦態運作?
是的。Jill 提到我們每天都在不同腦態之間切換,只是多數人未察覺。透過練習(觀察自己何時成為哪個角色、用身體或感官誘導切換)可以有目的地選擇反應方式,避免被左側情緒系的自動保護或舊有創傷主導行為。

4. 實際示範與簡單工具
訪談中示範拿出真實屍體大腦與脊髓,講解腦膜、血管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脆弱性與精密構造。也示範一個簡單的「視覺光線刺激」技巧:利用擴張遮光或讓光線落在視野外側,能偏向刺激左右半球,受訪者實驗感到立即的專注或放鬆差異——反映解剖上光路交叉進入對側大腦的原理(此法已有相關 fMRI 研究支持)。

5. 情緒與創傷的處理觀點
- 情緒本身(單次的情緒波)僅約 90 秒;之所以會持續是因為我們不斷重複思考、再刺激該回路。
- 治療創傷不是要抹除情緒,而是接納、傾聽、看見其用途(保護性的功能),並用右側思考/智慧系統去安撫、整合與把痛轉化為行動(如倡議、實際改變)。

6. 維護腦細胞與腦健康的實務建議
- 睡眠:優先且充足的睡眠,因為睡眠期間腦細胞的廢物清除系統(glymphatic)運作。
- 營養:少加工、高品質食物、減少糖、注意農藥等有害物質。適量黑巧克力等也可。
- 活動與運動:身體活動有助於活化全腦,讓右側感官/體驗系統獲得休息與補充。
- 水分與基礎照護:細胞以水為主,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
- 終身學習與多樣經驗:刺激神經可塑性,促進新連結形成。
- 玩樂與當下體驗:刻意創造「玩」的時刻(例如跳舞、運動、放鬆),可平衡過度左腦化的生活。

7. 社會層面的觀點
Jill 指出當社會過度重視左側思考特質(競爭、個人主義、控制、效率)時,會造成精神健康與社會分裂問題。她主張喚醒全腦、恢復彼此連結與同理,能改變我們對資源、環境與彼此的關係。

8. 核心提醒與結語
- 練習觀察自己的四個「角色」,學會有意識地切換。
- 接納情緒而非壓抑;把創傷當成信息與成長的契機。
- 小技巧:當感到壓力或需要改變狀態,可用簡單的視覺/呼吸/身體動作去切換腦態;平日重視睡眠、飲食、運動與連結。
- Jill 的人生態度:「生命本身就是奇蹟,要常懷敬畏與感恩。」她用一句話提醒:Your life is worth 30 seconds(出門或做決定時放慢 30 秒,給自己呼吸與察覺的時間)。

整體而言,訪談串連了腦解剖、個人體驗、神經可塑性與具體可行的日常實踐,核心訊息是:認識大腦的不同系統、善用並平衡它們,就能有意識地選擇如何感受與行為,並建立更健康的心理與社會生活。



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Balaji Srinivasan 討論 全球視角、個人學習策略與自我提升的實踐方式

🎬 一、文化觀察與「現實校準」

Balaji 提到,西方人往往對「非西方富裕階層」的真實生活缺乏理解。他指出:

「電影通常不會真實呈現富裕的非西方人,唯一的例外可能是《Crazy Rich Asians》或《Squid Game》。」

他的意思是,媒體往往將亞洲或中東世界描繪成貧困或壓迫的象徵,但忽略了這些地區也有極高的財富與科技發展。因此,他建議:

「要真正理解世界,就必須親自到當地觀察、體驗。否則,你的世界觀會被電影與媒體誤導。」

這是他對「全球化視野」的呼籲——不要被矽谷或好萊塢的敘事限制,要親身「校準(calibrate)」自己的認知。


📚 二、給個人的建議:學習與離線

主持人隨後請他給一般人(非創業者)的建議,Balaji 提出一套系統性的自我升級方法:

  1. 先確定自己是否擅長數學

    • 若擅長數學,應該花一個月完全離線(他稱之為「數位隔離/Faraday cage 模式」),深入學習:

      • 計算機科學(可用 LeetCode、Brilliant.org)

      • 統計與機器學習(可學 Karpathy 的 Fast.ai)

      • 加密貨幣原理與實作。

    • 強調「全離線、全專注、紙筆學習」,不受社群媒體干擾。

    • 他說:「網路會在你回來時還在那,你不會錯過什麼。」

  2. 若不擅長數學

    • 可學習提示設計(prompting)、內容策展、AI 協作等領域,仍有巨大的創業空間。

  3. 「Pro-Internet, but also Pro-Offline」

    • 他用「汽車與步行城市」作比喻:我們可以同時支持技術進步(AI、Crypto),又重視人性回歸(靜心、手寫、自然)。

    • 他說:「我們應該建造更多具備『法拉第籠效應』的建築——像電梯那樣,進去後手機訊號會斷,讓人能真正專注。」


🧘 三、從科技回歸人性

這段對話的情緒逐漸轉向哲學與人生層面。
Balaji 認為科技應當服務於「內在成長與專注力」,而不是讓人陷入資訊噪音。
他強調:

「專注與靜心,才是現代人能夠重獲創造力與清晰思考的核心。」


🌎 四、結語:try to make it a better world

最後主持人回應這一段時,用了一句總結:

「We’re all just trying to make it a better world.」(我們都只是想讓這世界變得更好。)

Balaji 認同地表示,這正是他推動「Network State(網路國家)」與教育實驗(如 Network School)的初衷——
希望科技能幫助人們更自由地學習、自主地創造,進而讓世界在多樣性中變得更好。


🔍 小結

從「Squid Game」到「try to make it a better world」這段,是整場訪談中最具「人文深度」的一段。Balaji 傳遞的核心訊息是:

  • 親身理解世界,而非透過媒體想像。

  • 離線專注是新時代的競爭優勢。

  • 科技進步應輔助人性,而非吞噬人性。

  • 最終目標是共同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網絡國家(Network State)會議總結與問答重點

會議概覽:Balaji 在 Network State 2025 的結語與現場 Q&A,會中匯聚了多位加密與科技領域要角(Coinbase、Binance、Ethereum、Solana、Andreessen Horowitz、Polychain、Dragonfly、Telegram 等)。主題回到「創辦或加入網絡國家 / 創業型社會」的下一步行動。

主要論點:

  • 「網絡國家」是一套可實作的想法,目前版本視為 Network State 1.0,作者計畫持續迭代。
  • 三種互聯網類別:互聯網公司、互聯網貨幣、互聯網社群(第三種即「網絡國家/創業型社會」),重點不是創立公司或貨幣,而是建立「社群/公民」為核心的新型創業。
  • 行動選項:自行創建理想社會、加入既有專案(如 CSX、Bizenship、Henley Global 等)、或加入作者與夥伴打造的新社會(可至 ns.com 申請,並參與 Network School;其中提到在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的 Far City 為首個據點)。
  • 價值主張:選擇政府由同意而來(consent)、選擇自由、合作、機會平等與「technocracy」等核心價值。

Q&A 重點摘要(逐題要點):

  • 美國與亞洲:對美國前景較悲觀,但認為美國與致力「American dynamism」的團隊(如 a16z 等)都有其價值;作者較樂觀於亞洲機會(對亞洲更有第一手觀察)。
  • 比特幣安全預算問題:雖有減半擔憂,但若比特幣價格長期成長、或被做為其它鏈的哈希備份、或成為聯邦電匯替代等情境,安全資金可維持;此外也可能出現多鏈備援(塔狀結構)。
  • 國家改革機會:東方(如新加坡、印度、中國)與小型國家有機會「把事做好」並吸引人才;並非必然對立,可形成合成(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
  • 身份認證(ID)系統:將是「法定身份(fiat identity)+加密身份(crypto identity)」的混合體;兩者會互補,例如以護照證明在鏈上作為 proof-of-human/ENS 記錄等。
  • 領土選擇與主權風險(以加泰為例):實務上應挑選「別人不想要」的低競爭地(buy low, build high),降低與宿主國的衝突風險。
  • 宗教或精神性社群:網絡國家是一個「底盤/框架(chassis)」,可讓不同宗教、政治或文化加裝不同模組;避免變成邪教的風險在於維持與外界通訊、交易與開放性(閉關較易成為邪教)。
  • 網絡國家要解決的問題:分為「+100」與「-100」觀點。+100:建立為未來技術(自駕、低空經濟、生物科技)而設的司法/城市架構;-100:若西方主權/財政衰弱,網絡國家可作為避險/替代治理。合起來是更強的動機(+200)。
  • 規模與衝突:實務上應「遵守所在國法(render unto Caesar)」,挑選要打的仗(pick your battles),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若成長到與宿主國衝突,可能選擇遷移或在國際間重配網絡。
  • 創辦人 vs 集體:數位化祭出的自治合約或匿名智能合約或可無創辦人而運作;但在實體世界仍常需要「可辨識的創辦人/決策機構」以避免無章法的「隱形組織結構(tyranny of structuralessness)」。
  • 通用基礎建設:雖有需求,但先需要多個成功案例(10、100 個)出現後,才能抽象出通用模組;先做實驗、再抽象化。
  • 公共服務互操作性:選址與先期基礎設施品質很重要,數位服務能跨界,但實體服務難長距離搬運——要先選好平台與地點。
  • 使政體「不可忽視」的方法:建立可驗證的人口普查(proof-of-human + proof-of-unique),透過加密/機率性證明來顯示社群規模與合法性。
  • 中國與互聯網經濟:作者評價中國製造與經濟規模極強,並認為中國在製造與軍工上具優勢;互聯網則是另一股具媒體與資金影響力的力量,兩者並列為世界重要極點。
  • AI、智慧產權與未來:版權訴訟可能對某些 AI 應用造成摩擦,但歷史上(如 Napster→Spotify)也會出現妥協與新商業模式;另有可能出現「Pirate SEZ」等不同法制試驗地。
  • 超智慧、LLM 與決策代理:現階段 LLM 多為「放大式智慧(amplified intelligence)」而非完全自主代理,對長期、多方對抗的動態場景(市場、政治)仍有限制;物理機器人與空間感知可能更早展現代理能力。
  • 防衛與安全:若面臨強權軍事壓力,典型策略不是正面硬碰,而是避免正面對抗(去中心化、隱蔽、靈活、非暴力與外交合作);判斷何時強、何時弱非常關鍵。

最後補充:作者多次強調務實、選址與不斷試驗的重要性(從實例歸納共通模式),並鼓勵有興趣者申請或加入正在構建的網絡國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