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重點總結:
1) 衰老不是單一、固定的現象:不同物種壽命差異大(例如老鼠3年、松鼠25年、弓頭鯨可達200年),有些生物甚至沒有明顯衰老跡象;即使是同一物種,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在不同環境下也會呈現不同的老化軌跡,環境與生活習慣(紫外線、吸菸、體重波動等)對老化影響甚大。太空與微重力、宇宙輻射等極端環境亦會加速類老化改變(肌少、骨質流失、心血管、腎臟等問題)。
2) 如何理解「衰老」:應以具體可觀察的變化來看,分為外觀的退化(如皮膚皺紋、頭髮變白)與功能上的健康螺旋下滑(急性事件:心肌梗塞、中風;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帕金森、阿茲海默等)。年齡相關疾病通常是多因素造成且常出現多病共存(multimorbidity),不像早期致命感染那樣有單一致病因。
3) 現有醫藥體系的侷限:目前尚無主要監管機構核准的「抗衰老」藥物,原因在於對成因機制理解不足與臨床試驗時間與費用龐大(需數十年追蹤)。傳統找單一靶點、針對單一疾病的方法,不適用於多因子、多病共存的衰老問題。
4) 人工智慧的角色與條件:AI(如AlphaFold)在已有大量高品質資料與明確問題時表現卓越,但對衰老這類資料稀缺且複雜的問題,必須先構建合適的概念框架(就像給AI規則而非空白棋盤)。「衰老標誌」(hallmarks of ageing)是有用的整理,但仍需追問這些標誌的來源與因果路徑。
5) 藍圖理論(Blueprint theory)主張把生物視為動態系統:不是單純由基因決定,而是基因、環境與系統互動決定表現。系統有資源與功能上的取捨,會出現「病理性路徑」(pathological pathways),即分子層面的短路,這些短路在細胞層面表現為不當的細胞活動(過度或不足增生、錯誤分化等),進而導致組織/器官功能失常與臨床疾病。此框架可連接分子→細胞→器官→疾病,並解釋多因性疾病與多病共存,還提出可尋找「共同保護節點(conserved pathological pathways)」的假說:若存在這種跨器官、會同時引發多種退化的節點,攻擊它可同時緩解多種年齡相關疾病。
6) 範例:GLP‑1(如semaglutide/Ozempic)是已出現的系統性節點藥物,能同時改善肥胖、心腦血管、肝病、神經退化等,但因作用在演化保留的「基因程式」上,會帶來機制未明與副作用(如肌少、視網膜問題、胰腺炎等)風險。
7) 尋找非程式化節點:演講者與團隊選定「非程式化細胞死亡(necrosis,非受控壞死)」作為潛在節點。壞死是由損傷引發、細胞破裂並釋放危險內容物,會引起連鎖壞死、慢性發炎、促成senescence累積與纖維化,因而在多器官退化中扮演中心角色。腎臟特別易受刺激並快速顯示加速老化,是理想的「加速老化模型」與臨床試驗靶器官(例如急性腎損傷→慢性腎病的演進)。
8) 分子機制與治療策略:經研究發現壞死發生時細胞內大量鈣離子湧入是關鍵驅動。目標是同時抑制特定的鈣通道,阻斷這個「傳播退化的節點」,提出第一類(first‑in‑class)「抗壞死藥」。
9) 前臨床證據(未發表片段):人工人類組織模型在過氧化氫誘發的壓力下,使用抗壞死藥可使原本會死亡的細胞有約90%存活;在組織工程中可將典型的壞死核心從24小時延緩到一週。團隊已完成廣泛前臨床研究,計畫以腎臟急性損傷作為首期人體試驗目標(利用腎臟作為加速老化模型來縮短臨床試驗時間)。
10) 應用前景與風險:若臨床有效,抗壞死藥有望成為系統性治療,可同時減緩多種年齡相關疾病,並有助於太空健康(已獲NASA與英國太空署相關計畫與資助)。但演講者也謹慎指出所有結論需依臨床數據檢驗,且干預細胞死亡需注意癌症風險與其他潛在副作用。
結語:本演講提出一套由系統性視角出發、以「保護或阻斷保守性病理路徑」為策略的抗衰老藍圖,並以阻止壞死(透過特定鈣通道抑制)作為可行切入點,結合腎臟加速模型與AI輔助篩選,有望在可行的時程內產出可驗證的治療候選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