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喚醒全腦:Jill Bolte Taylor 談大腦結構、創傷、康復與實踐

本文摘要自 Steve(Diary of a CEO)訪問哈佛神經科學家、細胞神經解剖學家 Dr. Jill Bolte Taylor。訪談重點在於她的個人中風經歷、對「大腦四個角色/系統」的解讀、如何有意識地在不同腦域間切換,以及從細胞與生活習慣角度維護腦健康的實務建議。

1. 四個腦內角色(四個「人格」)與其功能
- 左側思考系(Helen):邏輯、細節、計畫、控制、個人身分(me/ego)。社會多重重視此部分,導致偏向理性與「個人優先」的文化傾向。
- 左側情緒系(Abby):儲存過去的痛苦、創傷與慣性情緒反應,易出現情緒再活化與成癮、渴求(insula)等。
- 右側情緒系:當下、體驗、感官、連結與好奇(「此時此地」),負責現場感受與流動的愉悅/驚喜。
- 右側思考/智慧系:整合大局、直覺與更高層的智慧,能以更寬廣的觀點自我撫慰與學習。

2. 中風經驗如何改變她的視角
1996 年 Jill 在左腦(語言與思考區)發生大範圍出血,左半球大部分一度無功能,導致她短暫喪失語言、個人身分感與線性時間感,但同時大量停留在右側的「此時此地」狀態,經驗到強烈的連結與敬畏。之後歷經長達八年的康復,依靠右腦資源重建左腦功能,讓她深信「全腦生活」與神經可塑性的力量。

3. 我們能否有意識選擇在何種腦態運作?
是的。Jill 提到我們每天都在不同腦態之間切換,只是多數人未察覺。透過練習(觀察自己何時成為哪個角色、用身體或感官誘導切換)可以有目的地選擇反應方式,避免被左側情緒系的自動保護或舊有創傷主導行為。

4. 實際示範與簡單工具
訪談中示範拿出真實屍體大腦與脊髓,講解腦膜、血管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脆弱性與精密構造。也示範一個簡單的「視覺光線刺激」技巧:利用擴張遮光或讓光線落在視野外側,能偏向刺激左右半球,受訪者實驗感到立即的專注或放鬆差異——反映解剖上光路交叉進入對側大腦的原理(此法已有相關 fMRI 研究支持)。

5. 情緒與創傷的處理觀點
- 情緒本身(單次的情緒波)僅約 90 秒;之所以會持續是因為我們不斷重複思考、再刺激該回路。
- 治療創傷不是要抹除情緒,而是接納、傾聽、看見其用途(保護性的功能),並用右側思考/智慧系統去安撫、整合與把痛轉化為行動(如倡議、實際改變)。

6. 維護腦細胞與腦健康的實務建議
- 睡眠:優先且充足的睡眠,因為睡眠期間腦細胞的廢物清除系統(glymphatic)運作。
- 營養:少加工、高品質食物、減少糖、注意農藥等有害物質。適量黑巧克力等也可。
- 活動與運動:身體活動有助於活化全腦,讓右側感官/體驗系統獲得休息與補充。
- 水分與基礎照護:細胞以水為主,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
- 終身學習與多樣經驗:刺激神經可塑性,促進新連結形成。
- 玩樂與當下體驗:刻意創造「玩」的時刻(例如跳舞、運動、放鬆),可平衡過度左腦化的生活。

7. 社會層面的觀點
Jill 指出當社會過度重視左側思考特質(競爭、個人主義、控制、效率)時,會造成精神健康與社會分裂問題。她主張喚醒全腦、恢復彼此連結與同理,能改變我們對資源、環境與彼此的關係。

8. 核心提醒與結語
- 練習觀察自己的四個「角色」,學會有意識地切換。
- 接納情緒而非壓抑;把創傷當成信息與成長的契機。
- 小技巧:當感到壓力或需要改變狀態,可用簡單的視覺/呼吸/身體動作去切換腦態;平日重視睡眠、飲食、運動與連結。
- Jill 的人生態度:「生命本身就是奇蹟,要常懷敬畏與感恩。」她用一句話提醒:Your life is worth 30 seconds(出門或做決定時放慢 30 秒,給自己呼吸與察覺的時間)。

整體而言,訪談串連了腦解剖、個人體驗、神經可塑性與具體可行的日常實踐,核心訊息是:認識大腦的不同系統、善用並平衡它們,就能有意識地選擇如何感受與行為,並建立更健康的心理與社會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